文物鉴定与鉴赏

访问量:105345

文物赏鉴

  • 汉画像石中的羽人艺术形象考释与分析——以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藏画像石为例

    彭茹;

    汉代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羽人形象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母题。文章以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所藏羽人画像石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羽人形象起源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从形象特点、组合语境、文化寓意等方面对馆藏羽人画像石做了考释与分析。

    2025年01期 No.29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7K]
  • “琱生三器”中的人物与主旨新考

    郑伟丽;江益忠;

    “琱生三器”记录了召余和侄子琱生的继承纠纷。五年琱生簋,召余向弟媳“报寡氏”传达母亲君氏重分家产的指令,召伯虎要求召余提供大宗伯氏(召伯虎之母)的意见书,未果。五年琱生尊,姑姑召姜催促琱生签署协议,琱生求神问祖,召祖显灵表态琱生家为宗。六年琱生簋,召余到周王那里告御状,大闹公堂,有司找到当年的命典,命典刻有“报璧”二字,即召报得璧、继承本支大宗。

    2025年01期 No.292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 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典藏鉴赏与释读

    裴蕾;刘振瑛;

    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独特的展示方式、鲜明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全方位地呈现了张库大道的历史风貌,是研究张库大道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文章选取馆中代表性藏品,通过对它们的解读,挖掘张库大道的历史文化内涵,探讨这条大道在中外交流、地区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以期为张库大道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5年01期 No.292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5K]
  • 诗礼为贺——银器里的诗与礼

    陈建辉;

    孔府作为“天下第一家”,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收到过很多贺礼,体现了礼仪制度生活下人们对美满生活和健康长寿的追求与祝愿。银制贺礼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见证了礼仪的传承发展与变化。

    2025年01期 No.29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 黔灵东路小桥身世考及美学价值探究

    曹杨牧语;周宇轩;

    贵阳北城的新化龙桥南侧有一座古风石拱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但由于资料匮乏,这座桥的身份成为谜团,于是被暂时定名为“黔灵东路小桥”。文章主要通过史志记载判定建桥时间,通过探索明清两代贵阳外城的街道及老四川会馆的位置变化情况来判定这座桥与化龙桥的关系。由于明代街道资料匮乏,难以下定论,但能够肯定的是,自清代起两座桥就已经有了分野。最后运用接受美学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效果论来阐释该桥的审美价值,为开发利用提供相关建议。

    2025年01期 No.292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5K]

文物保护

  • 濮岩寺摩崖造像题记保存现状及其病害分析

    李小勇;张璐茜;

    文章深入探讨了重庆市合川区濮岩寺摩崖造像及题记的文物价值与保存现状,分析了其在历史、文化和科学领域的重要性。濮岩寺的摩崖造像及题记跨越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的演变,还反映了宗教在地区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发展。这些造像和题记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工艺技术,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和地方文化交融的重要资源。研究指出,虽然濮岩寺的文物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认可,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受自然风化、化学侵蚀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其保存状态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基于对造像病害的详细勘察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提高社会各界对濮岩寺摩崖造像及题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推动相关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实施,确保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传承。

    2025年01期 No.292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3K]
  • 石窟文化遗产数字复原与传播策略研究——以云冈石窟20窟西立佛为例

    谷立鹏;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我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制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由于我国大多数石窟文物自建造之始一直处于露天环境中,自然风化侵蚀严重、被盗事件屡发,造成今天现存的石窟损毁、丢失情况严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石窟文化遗产的数字复原和复原后的传播提上议事日程,文章以云冈石窟20窟西立佛为例,分析石窟文化遗产数字复原的途径和传播的相关问题。

    2025年01期 No.292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1K]
  • 试论数字化在古代彩塑保护中的作用——以长子法兴寺十二圆觉像为例

    赵静;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文章以山西省现存古代寺庙彩绘泥塑为例,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古代彩塑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及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在数据采集、图像处理、虚拟修复等方面应用的详细分析,明确了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应用价值,为古代彩塑保护实践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2025年01期 No.292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 浅析木质文物的保护现状

    雍芳;

    木质文物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护工作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探讨了当前木质文物保护的现状,分析其在保护意识、技术进展、机制建设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未来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保护意识、提升技术水平并完善保护机制,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2025年01期 No.292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 论西部县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现状及对策——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

    张慧妮;

    会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可移动文物的属性决定了其各项安全隐患日益凸显,同时折射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面临保护经费不足、管理不规范、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缺失等困境。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生命线,面对当下严峻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形势,做好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2025年01期 No.292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 一批鎏金铜佛像的干式除尘清洁方法实践

    崔佳;陈中喜;

    上海博物馆对馆藏参考品中的一批鎏金铜佛像实施了必要的干式除尘清洁养护处理,以配合上海博物馆东馆雕塑馆的陈列开放。文章对这次清洁处理的前期现状评估、实施方法选择、工具准备,清洁过程中的具体步骤、操作手法、实施要点,以及清洁后的效果比较和验收结果,进行较为详实的阐述和说明。同时,对铜佛像文物常见的蒙尘污染现状和常用的除尘清洁方法进行了归纳介绍和梳理评测。此外,对文物的适度利用和合理保护的关系,以及后续的预防性保护等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2025年01期 No.29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4K]

博物馆学

  • 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江苏省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田畅;丁洁;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旅游”的创新性育人途径,在推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是重要的文化资产和研学资源,博物馆是中小学生吸收营养和提升素养的最佳场所。在研学旅行快速发展的当下,为进一步聚焦江苏省博物馆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对江苏省内共128家博物馆进行调查,分析其发展现状,旨在为博物馆研学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No.29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0K]
  • 研学视角下科技类博物馆小学生参观行为调查——以江西省科技馆为例

    吴朱艺;张智琪;马悦婷;李明军;杨青林;

    科技类博物馆作为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第二课堂,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研学作为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校外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全国中小学的重要教学方式。目前,各大博物馆正积极开展研学活动。文章在研学视角下,以科技类博物馆小学生参观行为为着力点,利用问卷调查法,以江西省科技馆为例,探究当今科技类博物馆研学存在的问题,为科技类博物馆研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建议。

    2025年01期 No.29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9K]
  • 博物馆与早教:结合2~4岁儿童特点的教育策略研究

    刘昱;

    文章探讨了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为2~4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以支持其在认知、语言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分析博物馆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变迁,突出了互动性和参与性在早教中的重要性。针对该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提出了博物馆应增强展览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开发安全、适宜的教育内容,以及加强家长或监护人的参与等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博物馆不仅为儿童提供一个促进早期发展的学习环境,还强化了家庭与社区在儿童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025年01期 No.292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 简析博物馆展览文物的安全管理与保护——以福建博物院展览文物为例

    王河云;

    要想提高文物保护的质量,博物馆需要灵活运用环境监测系统、智能调控系统的安全管理与保护,并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等措施,从而让人们拥有更多鉴赏文物的机会。由此,文章将以福建博物院展览文物为例,对博物馆内展览文物的安全管理和保护进行简单的探究。

    2025年01期 No.292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 森林博物馆生态文明专题教育探究——以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为例

    屈红军;秦凯伦;丁壮;李秋玲;宋玉英;

    自然博物馆展陈涵盖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和人类学等方面标本与展品,其专题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十分契合。通过中国森林沉浸展、国家公园与国家森林步道体验展、濒危物种朱鹮互动展、珍稀动物标本展、塞罕坝精神传承展系列活动,开展生态文明专题教育,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森林博物馆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和教育的有效阵地,充分发挥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的重要作用。

    2025年01期 No.29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 浅析智慧化博物馆转型建设——以许昌市博物馆为例

    陈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化转型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许昌市博物馆为例,分析了智慧化博物馆转型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实施效果。通过引入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大核心理念,许昌市博物馆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博物馆向智慧化博物馆的转型,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丰富的参观体验。

    2025年01期 No.292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 博物馆志愿服务效能充分发挥的路径研究

    宫凯;

    作为博物馆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一环,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要载体。通过对于志愿者招募、培训与志愿服务内容等多种志愿服务流程的优化,可以使博物馆更加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志愿服务效能,一定程度上优化博物馆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推进博物馆建设工作。

    2025年01期 No.292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 大地湾博物馆“史前工坊”主题社教活动成为青少年教育中的第二课堂

    邵耀峰;李玮;

    博物致知,博物馆作为承载着人类文明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而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显得尤为关键。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大地湾博物馆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史前历史的发展脉络及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建成对内提升观众认同感,对外宣传大地湾文化魅力的主阵地。博物馆也被称为除了学校课程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为中、小学提供文化给养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为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服务,该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引发了大地湾博物馆社教工作人员的深深思考。

    2025年01期 No.292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 讲好文物背后故事的探究与实践——以嘎仙洞遗址为例

    陈立荣;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博物馆开展教育和研究的重要载体。文章以嘎仙洞遗址为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拓展,从多个视角探讨了讲好文物背后故事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和实践,旨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研究职能,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内涵。

    2025年01期 No.29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9K]
  • 革命纪念馆对外宣传展示工作刍议——以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为例

    邱泉斌;

    纪念馆是当今社会的公益性文化场馆,离不开对外宣传展示。纪念馆想要得到快速发展,不仅要展示自己,还要让更多人认可,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纪念馆宣传工作,便是顺应社会趋势、促进纪念馆发展所必须做的一项基础工作。文章以个人工作实践与感悟为出发点,对纪念馆宣传工作的内涵、特点、作用、实际问题、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达到促进纪念馆宣传工作的改进与完善、有效宣传革命文化、弘扬爱国之风等目的。

    2025年01期 No.292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 数字化时代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与实践

    彭作维;彭欢;彭浩兰;

    濂溪书院始建于南宋,经历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精神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书院文化作为传统书院的延伸,与高校德育教育具有精神内核上的契合。“文以载道”的家国情怀、“以德化人”的人文精神、寻“孔颜之乐”的精神品格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数字化时代,实现濂溪书院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与实践,既可以助推濂溪书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可以推动高校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2025年01期 No.292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学术研究

  • 雨花英烈红色家书融入党性教育工作探索思考

    杨柳;郑凯利;

    雨花英烈红色家书饱含着以雨花英烈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新时代党性教育工作具有高度契合性。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存在着诸如资源开发程度有限、档案利用形式简单、数字化工作进展平缓等问题,阻碍着其融入党性教育工作的深入落实。为进一步推动雨花英烈红色家书融入党性教育工作,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家书档案的深度挖掘,丰富红色家书文本的党性内涵,另一方面要以多种途径对家书档案进行灵活运用,创新其应用模式。

    2025年01期 No.292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 明州妙智院与丰氏家族

    沈芳漪;

    《明州妙智院记碑》详细记载了妙智院自五代始建至北宋元祐间的历史,有多位丰氏家族成员参与记事树碑,且均与北宋著名官员丰稷关系密切。文献记载丰稷曾请妙智院为功德院,并归葬附近。基于已有的宋代功德寺研究,结合丰稷生平经历,推测他可能在元符三年至建中靖国元年间(1100—1101)请妙智院为功德院,以守护祖先坟域。后因被列入“元祐党籍”,丰稷被除名夺职,丰氏家族后继无人,使得妙智院从家族私有之功德寺最终转变为一般寺院。

    2025年01期 No.292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8K]
  • 浅谈考古报告的编写——以2017—2022年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为例

    宋佳;

    考古报告是一种篇幅较长的、多以专著形式公开发表的田野考古报告。它是相关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记录,是契合整个时代背景、体现发掘者工作理念和工作水平的物质载体,也是各项相关科学开展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不断围绕考古报告的编写理念与方法展开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编写经验。近年来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的考古报告,则以较高的内容、编校质量,从诸多新角度为同类型报告的编写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

    2025年01期 No.292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 万里茶道文化线路节点遗产保护和发展研究——以赊店古镇为例

    刘丹阳;沈婧;

    万里茶道作为中国众多文化线路的代表之一,沿线节点留存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部分节点与万里茶道相关的遗产认知不够清晰,难以充分发挥遗产的内在价值。文章从文化线路视角出发,以万里茶道节点之一的赊店古镇为例,结合节点与线路整体的关联性及其个性探究万里茶道节点的遗产价值,并据此从保护、文化、发展三个视角提出具体的策略,有助于推进万里茶道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丰富文化线路理论的运用成果,或可为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提供案例参考。

    2025年01期 No.292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 青铜器工艺技术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唐允;

    青铜器这一古老工艺的文化内涵与技术演进,揭示了青铜器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传统与创新并存的青铜器工艺技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创新思维。文章特别关注工匠精神的传承,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手工艺和设计领域的价值和意义,详细剖析了三件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从造型设计、纹饰艺术到制作工艺逐一揭示其艺术魅力和时代印记,以此展现青铜器的美学价值和历史见证。文章旨在挖掘青铜器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推动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并鼓励在创新中寻找古老技艺的新生命。通过理论探讨与实例分析,论文揭示了青铜器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对话,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2025年01期 No.292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5K]
  • 屯溪镇海桥修缮缘起及建筑价值分析

    叶欣昕;王洪明;

    徽州地区水系发达,古桥众多,其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三江口的镇海桥是徽州地区现存不可多得的石拱桥,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徽州人民创造力和智慧力的承载者。文章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探讨镇海桥的修缮始末及文物价值,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徽州地区的人文底蕴及历史文化,进而引起各方对徽州古桥的关注与保护,传承和发扬徽州古桥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

    2025年01期 No.292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1K]
  • 明清德化白瓷成型工艺与艺术成就探讨

    叶东升;

    白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端可追溯至汉代,历经隋代的成长,最终在唐代达到鼎盛。德化白瓷,自宋代崭露头角,明代时期达到鼎盛期,其产品种类繁多,涵盖雕塑、陈设器、祭礼器、生活用器及文房器具等多个领域。明清德化白瓷凭借独特的成型工艺与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5年01期 No.292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 试论汉代镜范与镜背铭文的制作

    张晓潇;

    制作工艺、审美意识对器物形态的塑造与改变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以汉代镜范与镜背的视觉呈现为切入,认为战国至汉代镜范的制作大致经历了模制到刻制的转变,至汉应多用刻制;同时结合镜范内腔痕迹、镜背铭文的线型特点对镜铭的制作工艺予以辨析并做出分类。

    2025年01期 No.292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3K]
  • 浅谈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展陈特色

    达娃措吉;

    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人们的思想水平和审美品位的提高,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也与时俱进,从内容设计到形式设计,越来越追求人性化,重视展品服务观众。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博物馆内容输出要做到“感性进,理性出”,让观众在博物馆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重庆自然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方面,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提升展示效果,突出展陈内容特点与展示风格,实现科学性和真实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使展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文化场所。

    2025年01期 No.292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 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实践初探

    李焱;张硕;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启动后,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和文化遗产大市、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吴文化的发祥地,有责任、有义务努力揭示苏州地域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突出苏州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实证和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为此苏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率先在地级市中开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也希望能为地方文明探源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1期 No.292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文化遗产

  • 文旅融合视域下打造红色研学产品的路径和实践——以陈云纪念馆为例

    王子安;

    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以来凝聚我国力量的重要文化基础,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强大的传播能力,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中,越来越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陈云纪念馆作为传播红色文化宣传主阵地,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从红色场馆打造红色研学产品的路径和实践角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红色研学项目体验品牌。以期帮助我们探究红色研学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

    2025年01期 No.292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 让非遗文化走进孩子心灵——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活动为例

    陈丹;

    博物馆在儿童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根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观念,发挥博物馆活动优势,强化非遗文化宣传教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孩子的心灵。基于此,文章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活动为例,阐述非遗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分析非遗教育活动策划思路,并对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儿童非遗教育活动实践进行阐述。

    2025年01期 No.292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9K]
  • 山西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以太谷区北洸乡文旅融合发展为例

    裴炳;

    文章分析了北洸乡文旅融合实践的案例,重点探讨了该乡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通过文旅融合,北洸乡不仅有效保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乡村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然而,资源整合和发展平衡问题仍然是制约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文章总结了成功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效果的策略。

    2025年01期 No.292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9K]
  • 苏公塔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研究

    再同古力·阿不都热合曼;

    为确保苏公塔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文章分析苏公塔的文化传播价值,探讨其教育作用,并提出发挥苏公塔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的三个路径,即深化文脉关联内涵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活力的激活、深化公众参与及教育机制,以期为其他文化传播与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2025年01期 No.292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 南京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王治青;戴梦青;

    南京作为一座红色之城,一直在革命文物资源利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调研方法,发现南京红色文化在传播人员、力度、范围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结合国内多地红色文化传播丰富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试图探求新时代背景下南京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2025年01期 No.292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0K]
  • 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郑薇薇;王文丽;徐银权;李瑶瑶;应瑜;

    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具有文物实证地、参观目的地和精神象征地的独特属性,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文章以文旅融合为视角,全面调研宁波市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研判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态势,并以天一阁博物院为例,研究总结了“研、护、学、用、游”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2025年01期 No.292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考古研究

  • 南南考古学院的公众考古实践分析

    阮艳妮;

    受传统观念对死生认知讳莫如深的影响,公众常常将考古与死生相联系,鬼怪类杂谈在公众间的传播由来已久。近年来盗墓类文学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且该类作品广泛传播于网剧、短视频、小说端等新兴平台,考古与盗墓画等号的言论充斥其间。同时,来自考古学者专业的解读又因专业性较强,互动性较弱,反而拉远了公众与考古之间的距离。如何扭转公众对考古的误解,成了公众考古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以南南考古学院的公众考古实践为例,对其创新之处进行分析,以期为公众考古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2025年01期 No.292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5K]
  • 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文物整体提取技术的应用——以山东肥城穆庄北墓地出土两件漆器的现场提取为例

    兰栋;楚鲁鹏;曹敬杰;魏泽华;

    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文物的提取是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整体提取技术则是有效实现发掘现场脆弱文物提取最基础、最重要且应用性较广的技术之一,它是将文物连同周围包裹文物的土体一并提取并迁移到实验室的过程。文章以山东肥城穆庄北墓地出土两件漆器的现场整体提取实践为例,介绍了整体揭取法、基本整体提取技术、套箱提取技术、石膏固定整体提取技术、聚氨酯泡沫提取技术、冻结法等六种考古发掘现场应用较广的出土脆弱文物整体提取技术,从考古实践出发,对六种发掘现场脆弱文物整体提取技术进行简要分析与对比,为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文物整体提取技术的灵活选用,以及切实做好重要出土文物的现场提取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25年01期 No.292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