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娟;
文物的所有利用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坚实保护的基础之上。只有确保文物安全与健康,才能保障其长期、稳定地向研究者提供信息,向公众展示风采,持续发挥其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社会教育功能。当前,我国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馆藏文物资源亦日益丰富,展览展示、教育活动、文创开发等文物的活化利用得到了空前发展。但随着馆藏数量的增长、研究利用需求的提升以及公众期望的增加,文物保护的压力与复杂性亦日益凸显。文章从交叉学科视角出发,秉持动态保护理念,结合莒南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实例,就文物保护的模式构建与实践进行技术伦理探讨,为切实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14期 No.30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洪小燚;
在当今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其陈列展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公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期望也日益增加,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物展示,渴望更丰富多样且富有深度的参观体验。同时,各类文化机构之间的竞争也促使博物馆不断提升自身展览的品质。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丰富性与实效性,分析实现丰富性可采取的优化展览结构、增加临时展览等策略,以及达成实效性所需的控制展览规格、整合陈列资源等方法,为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30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 牛晓龙;张晓瑜;
土遗址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由于土遗址的脆弱性和特殊性,其保护和展示面临着诸多挑战。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土遗址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展示手段和保护途径。文章以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为例,探讨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在土遗址博物馆中的应用,从而为土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提供参考思路和经验。
2025年14期 No.305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 张敏;
博物馆是集知识传播、价值引领、审美熏陶、人文教化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随着国家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高度重视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日益高涨,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的遗址类博物馆,如何用好用活独特资源,创新青少年教育模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论证了遗址类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意义,概述了大连汉墓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开展情况,重点介绍其基本陈列、临展及体验式教育项目,探讨了大连汉墓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特色做法、经验与思路。
2025年14期 No.305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 杨志玲;
随着现代艺术博物馆对展览空间和观众体验的日益重视,光影艺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展示手段,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逐渐成为提升氛围营造效果的重要技术。但许多博物馆仍未充分利用光影艺术的独特优势,导致空间氛围和艺术作品展示效果未能达到最佳。文章从光影艺术的核心特征与技术原理入手,深入探讨其在现代艺术博物馆氛围营造中的应用策略,为博物馆展示技术的创新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14期 No.305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 袁朗;李竹;
资阳市博物馆在部分开馆两年多、全面开馆一年多的时间里,推出了40余个宣传视频,让自己被看见、被记住,迅速获得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成为四川省中小型博物馆中的“网红新馆”。文章对资阳市博物馆的创意短视频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中小型博物馆利用创意短视频提升品牌形象的可行性,介绍了资阳市博物馆创意短视频拍摄策略和经验,以期为其他中小型博物馆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14期 No.305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 韩旖旎;
在当前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公众在精神领域的需求逐渐增多,矛盾与问题也随之突显,其本质在于文化与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博物馆作为公众文化机构,往往需要促进多元化发展。在多元视角下,博物馆展览需要从观众角度出发,强调时间上拓展到参观前后,体验上从观看与行走拓展到多感官、多运动模式。基于此,文章在多元视角下分析博物馆展览陈设工作的优化方案,以期起到参考作用。
2025年14期 No.305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 文景刚;
因资源配置、区域经济、交通设施等限制,基层博物馆所受“文博热”辐射强度被大幅削弱,其迈入快速发展轨道,需要从创新、提质、升级等维度展开深入细致研究。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提出了如下路径:明确体现地域特色、满足大众需求、促进均衡发展等定位,科学指引创新;彰显“博物馆+教育”基地、展示和传播乡土特色文化、讲述属于自己的叙事故事等特色,推动差异化发展;通过扩大线下宣传力度、构建线上宣传矩阵、借助先进科技等增添“带动力”,拓展宣传媒介;通过扩大资金引进渠道、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强化“内生力”,实现长效运营。
2025年14期 No.305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 - 张静;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凸显了其在多领域应用中的显著优势,推动传统工作模式革新,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与质量。把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工作中,建立针对性的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对馆藏文物进行更好的管理。文章以《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为主,结合数字化治理理念,系统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运行评估准备、实施与总结三个关键阶段的差异化应用路径,并结合山东博物馆案例展开实证分析,为建立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博物馆评估机制提供了具体方案与方法论支撑。
2025年14期 No.305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 郝睿;
文章结合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字文物管理和传播两个方面的应用实例,探讨如何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地运用AI及数字技术,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在文字文物保护研究与展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14期 No.305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 葛美芳;
博物馆践行着提升大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责任,并助力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作用愈发凸显。文章从泰安市各级各类博物馆教育与研究工作现状着手,针对教育理念、对标标准、均衡发展、宣传引导、人才建设等方面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博物馆教育与研究效能。
2025年14期 No.305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 尚蕊;
博物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博物馆教育功能是当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社会教育意义重大。文章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切入,结合黑龙江省博物馆的研学教育实践,探讨提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路径和方法。
2025年14期 No.305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8K] - 任艳;
博物馆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供给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和“双减”政策、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功能已经上升为博物馆的首要社会功能。博物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研学活动的开展效果。文章以广元市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特色研学课程的开发进行简要探究,以期为中小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305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 张汉双;
文章聚焦于松原市博物馆,探讨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松原市博物馆如何实现变革与突破。通过对其发展历程、展览特色、社会教育活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新质生产力在中小型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2025年14期 No.305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 张文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提升,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变得愈发重要。然而,由于资金不足、专业人员短缺等因素,中小型博物馆在文物征集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文章阐述了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征集现状,探讨了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改善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的对策建议,希望对中小型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14期 No.305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 崔敏;
汉代青铜灯具造型丰富、做工精美,在我国灯具发展史上以及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代青铜灯具也是研究两汉手工业史、物质文化史和科学技术史的原始资料。
2025年14期 No.305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8K] - 罗淑瑶;
东灰山墓地是河西走廊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墓地之一,是四坝文化较为重要的墓葬资料。东灰山墓地所见社会结构显示,东灰山社会为父系制社会,存在贫富分化及明显的性别分工,有个体家庭和家族两类社会组织,夫妻之间为单偶制婚姻关系。对东灰山墓地进行研究,有助于与四坝文化的其他遗址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构建四坝文化清晰的发展脉络。
2025年14期 No.305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 焦旭;
荩园作为清代山东私家园林的重要遗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挖掘清代诗词与《任城李氏族谱》等文献,进一步确定李澍、李联洋、李锟润、李善虎四任园主的流传脉络。针对既有研究认为清代画家戴鉴晚年营建的“椒花村舍”为荩园前身的观点,以地理位置、时间脉络、景观构成的对比考证予以辨讹。荩园因古意与画意的独特营造意匠,成为反映明清济宁园林特色与运河南北文化交流的珍贵实例,也是晚明以来“荆关画意”造园理念在实践层面重要的研究对象,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价值。
2025年14期 No.305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9K] - 马荔;
为了分析宁夏考古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定量分析工具,以中国知网的604篇宁夏考古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呈现,并结合文献调研对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宁夏考古研究领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发文量稳步提升;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为宁夏考古研究的核心研究机构;形成了青铜器与北方青铜文化研究等六个研究热点,并为宁夏考古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2025年14期 No.305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6K] - 张恺晨;
文章对清代临清砖相关档案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历史文献,对清代临清砖使用范围、类型及生产变化进行挖掘,并对变化原因进行探析,以期进一步深化对清代临清砖的认识和了解,填补清代临清砖研究的空白。
2025年14期 No.305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 王慧;胡大贺;
文章对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技术流程优化,将两者融合应用于石刻文物数字化,以南京万安陵石刻为应用案例,表明改进后的技术流程弥补了单一技术存在的不足,提高了石刻文物数字化成果质量。
2025年14期 No.305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 杨艺;
文章以民族文化宫装饰纹样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首先,介绍民族文化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建设背景。其次,阐述民族文化宫的装饰纹样。最后,以新时代背景视角,解析民族文化宫装饰纹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中的应用,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2025年14期 No.305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 安立红;乔榛;
嘉峪关魏晋墓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砖构墓葬的典型代表,其青砖结构的保存状况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文章针对嘉峪关魏晋墓青砖的保存现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渗透加固工艺。该工艺主要包括青砖表面的预处理、渗透加固材料的选择与制备以及具体的施工操作步骤。通过这些步骤,旨在有效提高青砖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渗透加固处理的青砖,其结构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均得到了明显提升,为类似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5年14期 No.305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 李亮;
米芾的书法鉴赏观立足于“辨伪”与“真趣”的双重审美视域,其理论基础深受宋代书法审美传统与个体艺术观念的影响。米芾在“辨伪”层面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论的构建,体现其对书法真伪判定的精细化分析及技术性考察,其通过对笔法、结构、用墨等具体技法的辨识,提出独特的书法“伪”与“真”之分。同时,米芾的书法鉴赏观进一步延展至“真趣”的境地,构建融合艺术个性与技法独特性的审美范式,力图突破传统书法的程式束缚,追求书法艺术中深刻的个性化表达与时代精神的呼应,从而使书法的审美范畴从外在的技巧性解读,向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哲理性思考扩展。
2025年14期 No.305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 李啸;
高平铁佛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其彩塑艺术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寺内的武士像作为彩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细致的服饰展现了佛教艺术与武士文化的深度融合。武士像分为武将、天王和力士三类,共十二尊,形象各异,布局合理。通过对武士像面部表情的平静肃穆相、愤怒相和愠怒相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个性化的艺术处理和类型化的雕塑手法。此外,武士像的雕塑技法展现了动态与重心的精妙设计,融合了解剖学与美学的表达,呈现出动感与稳重的双重特质。在服饰方面,武士像的甲胄、戎服和战裙三类服饰体现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交融,并通过细致的配饰传递出深刻的宗教与社会象征意义。文章从造型、技法和服饰三个维度分析武士像的艺术价值,旨在揭示其作为佛教艺术与世俗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的独特魅力,为铁佛寺彩塑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4期 No.305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 任晨阳;
作为中原地区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马街书会集中了河南坠子、道情、琴书等曲艺形式,展示了丰富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故事,成为连接地方与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马街书会面临观众减少、写书需求下滑、新生代艺人匮乏及多元化娱乐方式冲击等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加强文化保护、建立系统数据库、开展学术研究及利用互联网平台举办网络书会等策略,以创新形式吸引年轻观众,拓宽传播渠道。通过这些措施,希望在保持马街书会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从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14期 No.305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 毕伟东;罗舒雅;陈之哲;罗成忠;王树旗;秦子豪;杜毕云;
文章通过分析楚式漆器的文化溯源、发展现状、技艺传承、文创产品创新及室内空间应用等,揭示楚式漆器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并探讨其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创新运用与实践。文章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促进楚式漆器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
2025年14期 No.305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 高子涵;
为推动东周青铜器研究发展,基于CiteSpace软件对1964至2024年间CNKI数据库的464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文献数量持续增长,2018年和2023年达到高峰,表明研究热度高。考古学文献占主导,同时美术、历史、铸造技术等跨学科趋势显著。吉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机构贡献突出,张吉等学者为研究主力。研究热点集中于“青铜器-东周-类型学-文化内涵”方向,研究范式分为考古与类型学、文化交流与区域研究、综合因素分析、跨学科研究四类,特别关注文化思想与艺术特征的揭示。
2025年14期 No.305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