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与鉴赏

访问量:100758

文物赏鉴

  •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出土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浅析

    杨晓达;

    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的种类丰富,与西周中期之前相比,诸多器类逐渐消失或被取代,不仅出现了新的器类,纹饰也发生了微妙蜕化,以往威严雄伟的器型和神秘繁缛的纹饰逐渐消失,形制变得简练鲜明、朴素端庄。鲁国故城内两处冶铜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鲁国青铜器产业链的空白。文章以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为例,试图从器型、纹饰等角度探索礼制衰落下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特点,着重探讨鲁国故城乙组西周墓出土文物的时代特征,为下一步研究鲁西南地区青铜器的发展提供可靠资料。

    2023年11期 No.25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4K]
  • 名家与李白诗意画

    成杰;

    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半个多世纪以来文物收藏宏富,品类齐全,且多为精品之作。李白诗意画是李白纪念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具特色的一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馆内外展览中,李白诗意画是展览文物的主体,也是最博人眼球的一道亮丽风景。文章仅选取部分李白诗意画并分成三类,以期供人们了解李白诗意画,感受李白文化的传承发展。

    2023年11期 No.25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1K]
  • 孔子博物馆馆藏孔子画像浅析

    邱正民;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我国一直受到封建帝王的尊崇。孔子的嫡系后裔也被朝廷优待。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大多来自衍圣公的孔府旧藏,这些文物中孔子画像是非常有特色的存在。虽然孔子画像数量并不多,但都是非常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文章对这些画像进行了梳理、赏析,对人们认识孔子、了解孔子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023年11期 No.254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5K]
  • 明《天启六年刘似鳌诰命碑》考释

    平高扬;

    诰命是中国封建王朝皇帝对其臣僚赐予官阶或封赠爵号的凭证文书,代表着皇权的宠渥,受封者也视此为莫大恩荣。明《天启六年刘似鳌诰命碑》,碑文内容为皇帝对刘似鳌的表彰及对其内人的封赠。文章结合碑文文字与刘似鳌任职地的地方志书,对刘似鳌的生平经历进行梳理。该碑对于研究明末制诰文书内容也具有重要价值。

    2023年11期 No.254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 椒陵瑰宝话千年古城——全椒馆藏文物精品概览

    李政新;

    文章对全椒馆藏文物精品进行了赏析,包括战国楚国金币、汉玉俑、汉蒲纹玉璧、汉谷纹玉璧、汉卷云纹玉璲、隋龙柄鸡首壶、宋青白釉执壶、宋青白釉熏炉(博山炉)和吴国对手迹。这些文物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馆藏文物精品进行解读,会进一步丰富人们对全椒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发展。

    2023年11期 No.254 18-2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7K]
  • 郎溪县侯村祠堂建筑形制和价值探析

    王芬;

    在对郎溪县侯村祠堂进行实地勘察、查阅文献、走访的基础上,文章对侯村祠堂的建筑形制及价值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祠堂的认识和有效保护。

    2023年11期 No.25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文物保护

  • 商水寿圣寺塔灾损分析和修缮措施研究

    王天星;

    中原地区古塔文化荟萃,历史积淀厚重,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灿烂的艺术成就。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圣寺塔为研究实例,通过对砖石古塔建筑的翔实调研,探究梳理古塔的历史沿革、类型特征,基于古建筑残损现状和特点,深入探究砖石古塔的灾损成因,结合文物建筑历史环境整治和现状整修理论提出相应的修缮加固措施,研究对促进砖石古塔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和修缮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1期 No.254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 浅论含山博物馆馆藏陶瓷器的修复保护

    孙良凤;

    含山博物馆收藏有商周至清代的陶瓷器,是研究巢湖流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出土后保存环境不佳,这批陶瓷器大多存在残断、裂缝、裂纹、硬结物等不同程度的病害,部分器物已经破损,亟待进行保护修复。文章根据文物的保存现状,结合病害程度的评估情况,选择了合适的保护修复材料,进行针对性的文物修复工作,以期为巢湖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2023年11期 No.254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9K]
  • 新时代背景下闽北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策略研究

    郑小明;

    在新时代背景下,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闽北文物古建筑或多或少受到了现代城镇化发展的冲击,并出现了破损、衰败的倾向,落实对闽北文物古建筑的妥善保护与修复迫在眉睫。文章从闽北文物古建筑的建筑特征以及文化意蕴出发,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明确闽北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在保护规划、管理机制、思想,习惯等方面的不足,基于此提出具有时代性以及针对性的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策略,期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2023年11期 No.25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 探究岷州民间契约文书遗存保护策略

    田苗;

    岷州地区相关部门收集了大量民间留存至今的诏令、碑刻、族谱、契约文书和“莎木”唱词等地方文献,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编纂,为当前考察研究岷州地区历史发展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岷州民间契约文书遗存保护的意义为切入点,对岷州民间契约文书遗存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岷州民间契约文书遗存保护的策略,以期为契约文书遗存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3年11期 No.25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博物馆学

  •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模式探析——以邯郸市博物馆为例

    方一舒;

    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文旅融合成为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连接着过去和现在,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当代中华儿女了解历史、感知当下和展望未来的文化艺术殿堂。随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博物馆运行和发展模式也相继进行转型升级。邯郸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展陈面积大,藏品丰富,在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邯郸市博物馆为例,从当前我国部分博物馆发展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针对中小型博物馆存在的宣传效果差、文创产品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丰富文创产品形式、改善参展氛围、引入大量人才等策略,为改善部分中小型博物馆现状、促进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2023年11期 No.254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 如何提升观众参观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展览的体验

    李健宁;

    观众参观展览的体验是反映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文章从提升观众参观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展览体验的必要性出发,重点结合展览硬件设施和展览讲解服务完善两大方面,探讨提升观众观展体验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展览的教育与传播功能、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几点思路。

    2023年11期 No.254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 教育宣传功能下历史类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研究

    袁晓梅;

    历史类博物馆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展陈的主要场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接续的历史任务,是开展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馆载体。为全面发挥历史博物馆文物利用、文化传承以及民族精神凝聚等教育和宣传作用,文章从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基本功能、陈列展览现状、教育宣传功能体现以及在教育宣传功能下陈列展览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和论述,以期对提升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教育宣传功能有所启发。

    2023年11期 No.254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 苦练内功,提高博物馆讲解员的综合素养

    陈美;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而讲解员是一个博物馆的门面,也是博物馆的代言人。门面是给人第一印象的地方,直接关系着整体的印象和评价。优秀的讲解员能为博物馆贴金、给博物馆长脸,会增进观众对博物馆的好感。讲解员的形象固然重要,然而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讲解员的学识、内涵、素养等内在的东西更为重要。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讲解员,必须苦练内功,夯实根基。文章从如何树立理念、培养素养、锻炼能力、撰写讲解稿、讲好故事等多个方面,为讲解员苦练内功梳理了思路,提出通过苦练内功达到树立讲解员和博物馆良好形象的目的。

    2023年11期 No.254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 关于依托李白纪念馆建设李白文化传习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何琼;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江油市李白纪念馆是一座以纪念李白、传承弘扬李白文化为主的历史名人博物馆。文章首先从社会发展需要阐述建设历史名人文化传习基地的必要性;其次根据江油市李白纪念馆的条件基础,分析其建设李白文化传习基地的可行性;最后从资金筹集、人才建设、科研科普、陈列展览、文创开发等多个方面,浅谈对建设李白文化传习基地的一些思考。

    2023年11期 No.254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 博物馆观众满意度研究——以鱼台县博物馆为例

    石雪梅;

    观众满意度是博物馆评估自身社会职能与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观众满意度源于观众对博物馆整体及各项具体服务与措施的主观评价或主观反映,是观众体验的直接反馈,也是博物馆获取观众态度的重要指标。文章以鱼台县博物馆观众调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留言簿两种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归纳并研究博物馆在观众满意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方向,并提出提高博物馆观众满意度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023年11期 No.254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 浅议博物馆展陈设计——以大沽河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为例

    张晶;

    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征集、典藏与陈列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民俗博物馆是青岛大沽河生态博物苑中“一主多副”博物馆群中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馆内丰富多彩的民俗资料及民俗实物真实反映沽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形态及淳朴的民风民俗。为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和增强人文积淀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文章以青岛大沽河博物馆为视角,主要对博物馆展陈工作的重要性与常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2023年11期 No.254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 天水市博物馆策展人制度解析

    马优努斯;

    近年来,全国博物馆同行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实行策展人制度。天水市博物馆积极筹划,按照甘肃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紧盯创建国家卓越博物馆的目标,先行先试,借鉴省内外的经验,查阅资料,结合天水市博物馆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了《天水市博物馆策展人制度(试行)》,进一步整合市内外博物馆藏品资源,打造具有艺术性、欣赏性、地域性、可拓展、可体验、可参与的精品原创展览。

    2023年11期 No.254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7K]
  • “行走的博物馆”研学策略探究——以玉林市博物馆为例

    刘付茜;

    博物馆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当下,如何把博物馆教育研学与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促进课本知识和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博物馆户外研学活动实施推进的新课题。文章从博物馆教育资源角度出发,就玉林市博物馆推进本土的“行走的博物馆”研学项目进行探讨。

    2023年11期 No.254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 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英译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翠;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博物馆日益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博物馆展览文本的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外国参观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知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提供了中、英文两种文本的文物说明牌。但由于我国暂未形成统一的文物说明牌英译标准,各博物馆的说明牌翻译形式不统一,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翻译问题也层出不穷。文章通过研究博物馆文物说明牌存在的英译问题,探索适宜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英译的翻译策略,提升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英译水平,以期引起博物馆界对文物说明牌英译问题的重视,提高我国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英译的质量,助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023年11期 No.254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数字人文时代运河主题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创新研究——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孙心甜;黄玉琰;周文卓;

    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古有漕运、水利之用,现有助力城市经济、延续文化脉络之功。文章基于当今运河主题博物馆运用高新科技助力藏品陈列、构建特色专题展览等方面,分析运河主题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新趋向,即高新技术合理化、空间布局多样化、线上“云展览”的建设,并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展开讨论,让运河主题博物馆发挥其功能性的同时,更好地展示运河文化的魅力。

    2023年11期 No.254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7K]
  •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让文物还原历史真相——济南市博物馆展览窥探

    杨倩;

    博物馆是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民族认同感的基地。现代博物馆除了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之外,还要有较强的传播、教育意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文章以济南市博物馆为例,结合该博物馆组织的“我从汉朝来—文物世界中的汉代济南”这一主题展览,对当代博物馆承载的功能、博物馆文物的价值以及博物馆展览的组织与开展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为提升博物馆展览水平建言献策。

    2023年11期 No.254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 博物馆社科普及路径选择——以商丘博物馆社科普及为例

    刘伟利;

    博物馆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发挥着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文章分析了博物馆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存在的科普工作不受重视、科普形式内容单调、普及程度偏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具体阐述了商丘博物馆优化陈列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促进馆际交流、建设高素质科研人才等有效对策,以期为当下博物馆更好地开展社科普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11期 No.25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7K]
  • 基于百度指数线上公众特征分析——以山西博物院为例

    刘超;张帅;

    近年来,国内各博物馆逐渐从只接受单向信息传播的模式转为注重网络反馈,开始重视网上宣传和推广,网络平台数据成了衡量公众关注情况的重要测评指标。因此,通过网络上对山西博物院的关注数据研究公众关注内容情况,对山西博物院之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来自百度指数搜索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爬取获得了大众点评网上对山西博物院的评论内容,运用文本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山西博物院公众关注内容情况。

    2023年11期 No.25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 专题博物馆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南阳市汉画馆为例

    杜卫东;杜毅飞;

    依托当地独特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的专题博物馆正成为人们认识城市的又一窗口。同综合博物馆相比,专题博物馆不仅具有综合博物馆的文化性、教育性,而且更能突出其特有的文化特色。从当前专题博物馆建设总体实践来看,存在发展定位、运行模式、管理体系等各方面的问题。文章探索南阳市汉画馆建设与发展,希望能对其他专题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3年11期 No.254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5K]

学术研究

  •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铜方形器功能的再探讨

    崔贻彤;

    铜方形器分布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与商晚期的俎器在造型、装饰、时空分布、器主指向及器物组合方面一致,功能上也可互通,与商代俎祭之礼有关。作为一种盛食器,器底有烟炱痕者并非烤炉、蒸煮器,而可能是盛放经过燔、炙的肉类所致。

    2023年11期 No.254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0K]
  • 山西汉墓出土陶井研究

    王澂;

    陶井作为模型明器之一,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汉墓,其制作水平、形制特征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有关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的研究较少,文章以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为例,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分析了山西地区汉代陶井的演变规律,构建起山西地区汉代陶井发展演变框架。再将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陶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地陶井的异同点,从而试图探讨山西陶井的来源问题,为山西地区汉代墓葬模型明器研究提供有益成果。

    2023年11期 No.254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5K]
  • 试析元明清时期青花料发色的特点和变化

    欧泓妙;

    青花料是青花瓷生产过程中必备的釉下高温原料,其质量的优劣和呈色效果对青花瓷的品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章通过介绍元明清时期对青花料选择上的变化,并结合厦门市博物馆馆藏青花瓷器的实物资料,来进一步对比分析这三个时期青花料发色的特点和变化。

    2023年11期 No.254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 贡马井乡村社会商贸研究

    岳锋;庄彦喜;

    文章对2022年4月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山区贡井新出的8通碑刻进行了研究,碑文展现出:清代中期,贡马井地区经济繁荣,集市昌盛,商客云集,商贸活动频繁,是北山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贡马井商贸交通通达,是清代兰州商贸交通东线捷径上的贸易货物中转站,也是一条城水烟贸易东线商贸要道上的重要支点。

    2023年11期 No.25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 肥城魏家坊关帝庙“鹿衔灵芝”壁画文化内涵研究

    王一凡;

    山东泰安肥城魏家坊村关帝庙内的“鹿衔灵芝”壁画,是一幅极具特色的清代宗教壁画。壁画保存至今已有百年,其保存状况完好,壁画中纹饰、细节勾勒、动物体貌及神态尚能辨别,为研究以“鹿衔灵芝”画面为装饰艺术的系统演变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章从壁画主体为着眼点,分析壁画的整体内容、绘制技法、艺术特征,对鹿、灵芝、兰草的文化内涵进行个体和整体分析,并以各类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托,探讨“鹿衔灵芝”画面在魏家坊关帝庙装饰中的意义和功能,探讨其在区域文化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由此总结出“鹿衔灵芝”壁画形成的必然性。

    2023年11期 No.254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2K]
  • 唐墓树下人物屏风画的区域性特点研究——以关中地区和太原地区为例

    吕照青;张泽龙;

    唐墓中的树下人物屏风画以关中地区和太原地区分布最多,因此文章以两地树下人物屏风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区域性特点分析后发现:两地树下人物屏风画各有特点,主要体现在绘画题材、故事母题、使用者身份、绘画风格等方面;南朝的竹林七贤拼镶砖画、顾恺之的粉本和对现实世界屏风的模拟对树下人物屏风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数量众多而丰富的树下人物屏风画共同起着图画道德鉴戒、标榜墓主德行等多位一体的作用。

    2023年11期 No.254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7K]
  • 姜寨遗址一期至二期土坑葬情况及随葬品的转变与思考

    齐泽言;

    姜寨遗址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在姜寨遗址一期至二期的发展过程中,土坑墓葬式由以单人一次葬为主向以多人二次葬为主转变,随葬品中的狩猎采集工具种类、数量减少显著。墓葬情况的转变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的变化发展。文章分析了姜寨遗址一期至二期土坑葬情况转变的原因,并尝试将这种转变与生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相关联。

    2023年11期 No.254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9K]
  • 民国时期泉州城中医药业之情状

    骆思瑶;

    明清时期,泉州中药铺不断发展,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配方自行加工炮制而成的品种繁多的传统中成药质量优良,不仅供应本地,还供应国内外客商出口海外。在泉州经营的中药业有参行、药行、参药行、中药店、成药厂店、药材加工、青草药店、药中人和行商等。泉州药行经营管理注重信誉,由药行老板总揽全局。中药店资金不需很多,但竞争激烈。

    2023年11期 No.254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 浅谈楚玺及其价值研究

    袁品良;韦宇行;

    楚玺作为楚文化中浓墨淡彩的一笔,它在地域文化中展示了自我风格。随着楚玺资料的日渐丰富,对于玺印文字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其中楚玺资料的内容涵盖了楚国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方面,文章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楚系玺印进行梳理,深入探讨楚玺的风格特色以及蕴含的印学价值。

    2023年11期 No.254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9K]
  • 年画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寓意——以民国版江苏无锡招财进宝年画为例

    梁玮晏;

    年画蕴藏着农耕时代我国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宝贵的精神情感。民国版江苏无锡招财进宝年画是一个以求财祈财为主题的年画作品,体现出江苏无锡地区特有的民俗元素和文化内涵。文章以民国版江苏无锡招财进宝年画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收集整理为基础,阐释年画艺术的历史与艺术特征,分析其中民俗元素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对年画的文化寓意进行解读。

    2023年11期 No.254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3K]
  • 峨眉山自然与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探究

    刘宇杰;

    文章首先介绍了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背景和自然与文化遗产,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峨眉山自然与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传承与发展峨眉山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从政策建设、节能环保、服务设施、资源可持续发展、新媒体、文创产品等几方面详细论述,以期能够提供有效参考。

    2023年11期 No.254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 太原佛教建筑考略之“十方寺院”

    闫鹏;

    佛教建筑记载着岁月长河中星星点点的文化历史,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再看中国的佛教建筑,其充满了中国古建筑的地方特色,它经历了传承、发展与演变。山西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佛教建筑众多,建筑装饰艺术更加具有艺术美感与活力。文章立足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东、南、西三处“十方寺院”,其大体上的装饰艺术符合中国佛教建筑的装饰特征,尤其是太原西南郊奉圣寺的园林与壁画艺术更是为人惊叹。中国寺院建筑是以殿堂建筑为基础的,寺院建筑艺术中有许多地方融合了中国殿堂建筑的美学特征。其中太原府城东南8千米红土沟的白云寺和太原府城宜春门外的宝林寺,就是山西中部地区“小庙宇”中的典型例证。被誉为“东十方院”的宝林寺是一座尼姑庵,位于太原府城城东一隅,与太原府城城南的“南十方院”白云寺均是晋南、晋东南朝圣者前往五台山朝圣的太原落脚点,有“佛家驿站”功能。这些“十方寺院”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基座、开间、屋顶、飞檐、斗拱等建筑结构上和佛教建筑当中经常出现的彩画等方面。“十方寺院”的建筑装饰艺术赋予建筑无尽的生命力,使它可以在佛教文化的传承中熠熠生辉,散发独特的光芒。

    2023年11期 No.254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 从解放战争山东支前运动看沂蒙精神的孕育形成——以淮海战役期间唐和恩支前运输队事迹和文物为例

    孙艳丽;李娉;

    沂蒙精神孕育并发展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经长期持续的实践累积,由渐续凝练逐渐朝向理论升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支前运动作为沂蒙地区革命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为沂蒙精神的理论形成供给实践基石,同沂蒙精神的构建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文章结合博物馆传播和解读历史文化知识的职能,以讲述文物背后故事来更加立体地呈现支前运动和沂蒙精神二者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2023年11期 No.254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8K]

文化遗产

  • 清镇工业遗产资源现状调查

    窦天琪;

    清镇是贵阳市重要的传统工业区,在历史发展中留下许多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存大多拥有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价值,能反映出清镇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情况。文章梳理清镇传统工业历史沿革,有利于把握清镇工业遗存价值,提出适合清镇的工业遗产保护方法,为清镇工业遗产事业发展提供助力。

    2023年11期 No.254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 川陕根据地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研究

    夏光弟;

    红色文化蕴含着强大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食粮,更是全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正是因为红色文化,革命斗争才能够在严峻的形势下一往无前,取得胜利,即使是在当代,这些文化仍然熠熠生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认识到川陕根据地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其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且予以传承和发展,从而促使川陕根据地红色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基于此,文章针对川陕根据地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进行了研究。

    2023年11期 No.254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展示利用研究

    何希萌;张润;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是全国革命大学创立和发展的代表,其教育理念与功能也延续至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为例,通过对旧址文物构成、价值剖析和展示利用现状的研究,总结旧址存在的展示利用方面的问题,配合图纸绘制,提出旧址未来内容、方式、路线等方面的展示利用途径,从而更好地挖掘革命旧址的内涵,发挥革命旧址的价值。

    2023年11期 No.254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3K]
  • 昂昂溪文化核心聚落——洪河遗址及其保护利用

    杨倩;

    洪河遗址于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发现为研究昂昂溪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向。洪河遗址中连珠环壕和大型房址的揭露,表明昂昂溪文化出现了大型聚落。通过出土器物研究及碳十四测定可知,该文化的居民除了捕鱼和狩猎外,还从事农业生产。这种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人口聚集,从而进一步导致阶级出现。兼营渔猎与农耕,既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也不同于草原地区的牧业文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得到了进一步论证。洪河遗址作为昂昂溪文化的核心聚落,历史意义可见一斑,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面前的又一课题。文章浅析洪河遗址及其保护利用。

    2023年11期 No.254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3K]

  • “国博厅”揭牌仪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举行

    <正>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举行“国博厅”揭牌仪式暨“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展览开幕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等出席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博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在本馆外设立的常态化举办精品展览的专业展厅,将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向新疆输送精品展览的固定场所,也将发挥文物在推动“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桥梁作用。

    2023年11期 No.254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 山西公布秦汉墓发掘资料助推中国北方秦汉考古文化谱系建立

    <正>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23年6月5日对外公布朔州后寨墓地发掘情况,考古人员共清理东周至辽金时期墓葬400余座,其中包括73座秦汉墓葬。这些墓葬是研究晋北地区西汉时期文化面貌的重要资料,共同推进中国北方地区秦汉考古文化谱系的建立。后寨墓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后寨村以西的恢河西岸台地,东临恢河,西靠管涔山。2019年至202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朔州市文物部门对该墓地进行考古发掘。

    2023年11期 No.254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