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一舒;
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文旅融合成为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连接着过去和现在,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当代中华儿女了解历史、感知当下和展望未来的文化艺术殿堂。随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博物馆运行和发展模式也相继进行转型升级。邯郸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展陈面积大,藏品丰富,在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邯郸市博物馆为例,从当前我国部分博物馆发展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针对中小型博物馆存在的宣传效果差、文创产品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丰富文创产品形式、改善参展氛围、引入大量人才等策略,为改善部分中小型博物馆现状、促进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2023年11期 No.254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 李健宁;
观众参观展览的体验是反映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文章从提升观众参观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展览体验的必要性出发,重点结合展览硬件设施和展览讲解服务完善两大方面,探讨提升观众观展体验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展览的教育与传播功能、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几点思路。
2023年11期 No.254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 袁晓梅;
历史类博物馆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展陈的主要场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接续的历史任务,是开展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馆载体。为全面发挥历史博物馆文物利用、文化传承以及民族精神凝聚等教育和宣传作用,文章从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基本功能、陈列展览现状、教育宣传功能体现以及在教育宣传功能下陈列展览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和论述,以期对提升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教育宣传功能有所启发。
2023年11期 No.254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 陈美;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而讲解员是一个博物馆的门面,也是博物馆的代言人。门面是给人第一印象的地方,直接关系着整体的印象和评价。优秀的讲解员能为博物馆贴金、给博物馆长脸,会增进观众对博物馆的好感。讲解员的形象固然重要,然而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讲解员的学识、内涵、素养等内在的东西更为重要。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讲解员,必须苦练内功,夯实根基。文章从如何树立理念、培养素养、锻炼能力、撰写讲解稿、讲好故事等多个方面,为讲解员苦练内功梳理了思路,提出通过苦练内功达到树立讲解员和博物馆良好形象的目的。
2023年11期 No.254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 何琼;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江油市李白纪念馆是一座以纪念李白、传承弘扬李白文化为主的历史名人博物馆。文章首先从社会发展需要阐述建设历史名人文化传习基地的必要性;其次根据江油市李白纪念馆的条件基础,分析其建设李白文化传习基地的可行性;最后从资金筹集、人才建设、科研科普、陈列展览、文创开发等多个方面,浅谈对建设李白文化传习基地的一些思考。
2023年11期 No.254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 石雪梅;
观众满意度是博物馆评估自身社会职能与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观众满意度源于观众对博物馆整体及各项具体服务与措施的主观评价或主观反映,是观众体验的直接反馈,也是博物馆获取观众态度的重要指标。文章以鱼台县博物馆观众调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留言簿两种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归纳并研究博物馆在观众满意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方向,并提出提高博物馆观众满意度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023年11期 No.254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 张晶;
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征集、典藏与陈列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民俗博物馆是青岛大沽河生态博物苑中“一主多副”博物馆群中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馆内丰富多彩的民俗资料及民俗实物真实反映沽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形态及淳朴的民风民俗。为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和增强人文积淀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文章以青岛大沽河博物馆为视角,主要对博物馆展陈工作的重要性与常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2023年11期 No.254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 马优努斯;
近年来,全国博物馆同行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实行策展人制度。天水市博物馆积极筹划,按照甘肃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紧盯创建国家卓越博物馆的目标,先行先试,借鉴省内外的经验,查阅资料,结合天水市博物馆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了《天水市博物馆策展人制度(试行)》,进一步整合市内外博物馆藏品资源,打造具有艺术性、欣赏性、地域性、可拓展、可体验、可参与的精品原创展览。
2023年11期 No.254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7K] - 刘付茜;
博物馆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当下,如何把博物馆教育研学与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促进课本知识和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博物馆户外研学活动实施推进的新课题。文章从博物馆教育资源角度出发,就玉林市博物馆推进本土的“行走的博物馆”研学项目进行探讨。
2023年11期 No.254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 王翠;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博物馆日益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博物馆展览文本的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外国参观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知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提供了中、英文两种文本的文物说明牌。但由于我国暂未形成统一的文物说明牌英译标准,各博物馆的说明牌翻译形式不统一,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翻译问题也层出不穷。文章通过研究博物馆文物说明牌存在的英译问题,探索适宜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英译的翻译策略,提升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英译水平,以期引起博物馆界对文物说明牌英译问题的重视,提高我国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英译的质量,助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023年11期 No.254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孙心甜;黄玉琰;周文卓;
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古有漕运、水利之用,现有助力城市经济、延续文化脉络之功。文章基于当今运河主题博物馆运用高新科技助力藏品陈列、构建特色专题展览等方面,分析运河主题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新趋向,即高新技术合理化、空间布局多样化、线上“云展览”的建设,并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展开讨论,让运河主题博物馆发挥其功能性的同时,更好地展示运河文化的魅力。
2023年11期 No.254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7K] - 杨倩;
博物馆是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民族认同感的基地。现代博物馆除了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之外,还要有较强的传播、教育意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文章以济南市博物馆为例,结合该博物馆组织的“我从汉朝来—文物世界中的汉代济南”这一主题展览,对当代博物馆承载的功能、博物馆文物的价值以及博物馆展览的组织与开展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为提升博物馆展览水平建言献策。
2023年11期 No.254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 刘伟利;
博物馆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发挥着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文章分析了博物馆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存在的科普工作不受重视、科普形式内容单调、普及程度偏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具体阐述了商丘博物馆优化陈列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促进馆际交流、建设高素质科研人才等有效对策,以期为当下博物馆更好地开展社科普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11期 No.25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7K] - 刘超;张帅;
近年来,国内各博物馆逐渐从只接受单向信息传播的模式转为注重网络反馈,开始重视网上宣传和推广,网络平台数据成了衡量公众关注情况的重要测评指标。因此,通过网络上对山西博物院的关注数据研究公众关注内容情况,对山西博物院之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来自百度指数搜索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爬取获得了大众点评网上对山西博物院的评论内容,运用文本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山西博物院公众关注内容情况。
2023年11期 No.25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 杜卫东;杜毅飞;
依托当地独特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的专题博物馆正成为人们认识城市的又一窗口。同综合博物馆相比,专题博物馆不仅具有综合博物馆的文化性、教育性,而且更能突出其特有的文化特色。从当前专题博物馆建设总体实践来看,存在发展定位、运行模式、管理体系等各方面的问题。文章探索南阳市汉画馆建设与发展,希望能对其他专题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3年11期 No.254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5K]
- 崔贻彤;
铜方形器分布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与商晚期的俎器在造型、装饰、时空分布、器主指向及器物组合方面一致,功能上也可互通,与商代俎祭之礼有关。作为一种盛食器,器底有烟炱痕者并非烤炉、蒸煮器,而可能是盛放经过燔、炙的肉类所致。
2023年11期 No.254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0K] - 王澂;
陶井作为模型明器之一,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汉墓,其制作水平、形制特征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有关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的研究较少,文章以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为例,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分析了山西地区汉代陶井的演变规律,构建起山西地区汉代陶井发展演变框架。再将山西地区汉墓出土陶井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陶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地陶井的异同点,从而试图探讨山西陶井的来源问题,为山西地区汉代墓葬模型明器研究提供有益成果。
2023年11期 No.254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5K] - 欧泓妙;
青花料是青花瓷生产过程中必备的釉下高温原料,其质量的优劣和呈色效果对青花瓷的品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章通过介绍元明清时期对青花料选择上的变化,并结合厦门市博物馆馆藏青花瓷器的实物资料,来进一步对比分析这三个时期青花料发色的特点和变化。
2023年11期 No.254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 岳锋;庄彦喜;
文章对2022年4月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山区贡井新出的8通碑刻进行了研究,碑文展现出:清代中期,贡马井地区经济繁荣,集市昌盛,商客云集,商贸活动频繁,是北山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贡马井商贸交通通达,是清代兰州商贸交通东线捷径上的贸易货物中转站,也是一条城水烟贸易东线商贸要道上的重要支点。
2023年11期 No.25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 王一凡;
山东泰安肥城魏家坊村关帝庙内的“鹿衔灵芝”壁画,是一幅极具特色的清代宗教壁画。壁画保存至今已有百年,其保存状况完好,壁画中纹饰、细节勾勒、动物体貌及神态尚能辨别,为研究以“鹿衔灵芝”画面为装饰艺术的系统演变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章从壁画主体为着眼点,分析壁画的整体内容、绘制技法、艺术特征,对鹿、灵芝、兰草的文化内涵进行个体和整体分析,并以各类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托,探讨“鹿衔灵芝”画面在魏家坊关帝庙装饰中的意义和功能,探讨其在区域文化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由此总结出“鹿衔灵芝”壁画形成的必然性。
2023年11期 No.254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2K] - 吕照青;张泽龙;
唐墓中的树下人物屏风画以关中地区和太原地区分布最多,因此文章以两地树下人物屏风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区域性特点分析后发现:两地树下人物屏风画各有特点,主要体现在绘画题材、故事母题、使用者身份、绘画风格等方面;南朝的竹林七贤拼镶砖画、顾恺之的粉本和对现实世界屏风的模拟对树下人物屏风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数量众多而丰富的树下人物屏风画共同起着图画道德鉴戒、标榜墓主德行等多位一体的作用。
2023年11期 No.254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7K] - 齐泽言;
姜寨遗址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在姜寨遗址一期至二期的发展过程中,土坑墓葬式由以单人一次葬为主向以多人二次葬为主转变,随葬品中的狩猎采集工具种类、数量减少显著。墓葬情况的转变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的变化发展。文章分析了姜寨遗址一期至二期土坑葬情况转变的原因,并尝试将这种转变与生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相关联。
2023年11期 No.254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9K] - 骆思瑶;
明清时期,泉州中药铺不断发展,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配方自行加工炮制而成的品种繁多的传统中成药质量优良,不仅供应本地,还供应国内外客商出口海外。在泉州经营的中药业有参行、药行、参药行、中药店、成药厂店、药材加工、青草药店、药中人和行商等。泉州药行经营管理注重信誉,由药行老板总揽全局。中药店资金不需很多,但竞争激烈。
2023年11期 No.254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 袁品良;韦宇行;
楚玺作为楚文化中浓墨淡彩的一笔,它在地域文化中展示了自我风格。随着楚玺资料的日渐丰富,对于玺印文字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其中楚玺资料的内容涵盖了楚国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方面,文章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楚系玺印进行梳理,深入探讨楚玺的风格特色以及蕴含的印学价值。
2023年11期 No.254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9K] - 梁玮晏;
年画蕴藏着农耕时代我国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宝贵的精神情感。民国版江苏无锡招财进宝年画是一个以求财祈财为主题的年画作品,体现出江苏无锡地区特有的民俗元素和文化内涵。文章以民国版江苏无锡招财进宝年画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收集整理为基础,阐释年画艺术的历史与艺术特征,分析其中民俗元素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对年画的文化寓意进行解读。
2023年11期 No.254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3K] - 刘宇杰;
文章首先介绍了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背景和自然与文化遗产,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峨眉山自然与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传承与发展峨眉山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从政策建设、节能环保、服务设施、资源可持续发展、新媒体、文创产品等几方面详细论述,以期能够提供有效参考。
2023年11期 No.254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 闫鹏;
佛教建筑记载着岁月长河中星星点点的文化历史,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再看中国的佛教建筑,其充满了中国古建筑的地方特色,它经历了传承、发展与演变。山西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佛教建筑众多,建筑装饰艺术更加具有艺术美感与活力。文章立足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东、南、西三处“十方寺院”,其大体上的装饰艺术符合中国佛教建筑的装饰特征,尤其是太原西南郊奉圣寺的园林与壁画艺术更是为人惊叹。中国寺院建筑是以殿堂建筑为基础的,寺院建筑艺术中有许多地方融合了中国殿堂建筑的美学特征。其中太原府城东南8千米红土沟的白云寺和太原府城宜春门外的宝林寺,就是山西中部地区“小庙宇”中的典型例证。被誉为“东十方院”的宝林寺是一座尼姑庵,位于太原府城城东一隅,与太原府城城南的“南十方院”白云寺均是晋南、晋东南朝圣者前往五台山朝圣的太原落脚点,有“佛家驿站”功能。这些“十方寺院”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基座、开间、屋顶、飞檐、斗拱等建筑结构上和佛教建筑当中经常出现的彩画等方面。“十方寺院”的建筑装饰艺术赋予建筑无尽的生命力,使它可以在佛教文化的传承中熠熠生辉,散发独特的光芒。
2023年11期 No.254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 孙艳丽;李娉;
沂蒙精神孕育并发展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经长期持续的实践累积,由渐续凝练逐渐朝向理论升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支前运动作为沂蒙地区革命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为沂蒙精神的理论形成供给实践基石,同沂蒙精神的构建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文章结合博物馆传播和解读历史文化知识的职能,以讲述文物背后故事来更加立体地呈现支前运动和沂蒙精神二者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2023年11期 No.254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