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新宇;
蚌埠市博物馆收藏的一枚青田石印,20世纪80年代出土自明代墓葬,对于其用途研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为陪葬而制的殉葬印。文章结合明代关防制度、出土实物及明律法条的梳理,试探此印的功用性。
2021年14期 No.209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2K] - 黄昊东;
我国汉族女性佩戴耳环的风气始于辽宋。在各式耳环中,葫芦耳环是常见的样式之一,其兴起源自宋元金银器的仿生象形之风。元代以后,葫芦耳环纳入宫廷服饰礼制。明代的四珠葫芦耳环、清代的三钳葫芦耳环是明清后妃盛装时最常见的耳环样式。宫廷的受宠引起民间的狂热效仿,葫芦耳环在明代中后期涌现了如金光葫芦耳环、金宝葫芦耳环、金珠宝葫芦耳环等诸多样式。文章通过实物与文献互证,缕述葫芦耳环自宋元到明清的发展沿革和风貌演进,辨析诸多样式之间的特征差异。
2021年14期 No.209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8K] - 冷婧;
沈周名下现有两幅《溪山秋色图》,其一为立轴,藏于南京博物院,另一幅为长卷,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二者均为"粗沈"面貌,创作年代相近,但水平差异明显,通过对比沈周的可靠真迹,讨论分析二者的真伪。
2021年14期 No.209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3K] - 张雯洁;
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镞的形式多样,文章先根据制镞原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石镞、骨镞、蚌镞三类。再按其外观形状与结构的不同进行具体对比:在形状上,骨镞的形状最多,其次是石镞、蚌镞;在结构上,石镞和骨镞的相似之处在于绝大多数均有铤,且均发现了锥形铤,发现的石镞绝大多数有脊,且大多为双面脊。最后再结合镞的分布遗址得出尉迟寺遗址出土了较多种类与数量镞的结论。按以上简单的分类与对比介绍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镞。同时作为生产工具,镞在结构上的最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出现了倒刺与凹槽。另外,在一件镞的身与铤连接处发现使用了榫卯连接的方式。
2021年14期 No.20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 闵庆慈;
藏传佛教擦擦造像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自己完整的艺术特色和造型体系。其造型语言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表现方式和思维形态。对它的造型形式、主题构成、表现特征、造像程式、绘画性特点等造型语言的解读分析和系统研究,便于循迹藏传佛教擦擦造像多样化的形式特征和造型语言的表现技巧。擦擦造像造型语言的认识和解读,是通过渐进式的解析和新视角的理解,发掘作品的深邃内涵和价值表现。
2021年14期 No.209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 乔培;
铺首衔环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体现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及社会习俗等。北魏是铺首衔环发展演变的转变期,了解和研究北魏时期的铺首衔环,对于我们掌握铺首衔环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14期 No.209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4K] - 刘海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大同古建筑院落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那个时代的特点,可以感受古建筑的魅力,其蕴含历史文化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
2021年14期 No.209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1K] - 董竹馨;
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反映儒学文化的生动教材,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文化演进、文学风尚、教育发展等息息相关,至今仍影响重大。唱经楼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科举文化遗存,是太原乃至全国重要的科举文化实物载体,见证了太原儒学的发展和文脉的延续,展现了科举建筑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2021年14期 No.209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3K] - 李莎莎;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中羌、姜二字字义的解读比较,认为甲骨文中的羌与姜并非一字,而是具有不同含义的两个字,不宜混为一谈。同时从羌与姜各自所代表的部族来看,二者或许同种同源,但并不能作为羌与姜系同一字的说明。
2021年14期 No.209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 曹晶;
1999年夏天,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出土了大量多个窑口的瓷器和瓷片,其中寿州窑瓷占有较大比例。文章先略述柳孜运河遗址出土寿州窑瓷的过程,从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寿州窑瓷器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件寿州窑瓷器简述寿州窑瓷的整体特征;接着从寿州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入手,展示这几件瓷器的精美;最后分析寿州窑瓷在运河北段出土的意义。
2021年14期 No.209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5K]
- 李依凡;
刀马人纹饰是康熙时期瓷器的重要纹饰之一。康熙瓷上刀马人纹饰的兴起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如良好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市场、文化审美的发展、工艺的创新等;其主要内容是取材于典故、戏剧、小说、版画的由刀、马、人三者组成的纹饰;其价值表现在历史、艺术以及收藏等诸多方面。
2021年14期 No.209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3K] - 邢习娇;
两宋皇室对绘画艺术颇为钟爱,画院、院画与院体画的出现便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艺术标志。此时的院体山水、院体人物及院体花鸟在我国绘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技法表现还是情感抒发,都凸显了两宋社会与时代的特殊风貌。同时,画院、院画与院体画三者的概念在两宋时期开始出现,并影响了明清画坛的风格取向,三者间的关系考述亦是文章的研究重心。
2021年14期 No.209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 李超;
钮祜禄氏,满族八大姓之一,分二十三派。长白山钮祜禄氏是最为繁盛的一派,以狼为图腾,因地为姓。清初从龙入关的额亦都,清朝中期的大官僚和珅,清末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皆为长白山钮祜禄氏家族子孙,他们对本家族和清朝历史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和珅虽然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但对他的评价作者认为是清史上一个比较有趣的课题,文章将结合长白山钮祜禄氏家族史对其进行评价。
2021年14期 No.209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 范泽宏;
我国制瓷业发展到清代"唐窑"时期,取得了绚烂的成就,尤其在仿古瓷器、转心瓶等方面,瓷器品种繁多,珍品层出不穷,进一步巩固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使它不仅成为御用瓷器的生产地,更是世界瓷器的生产中心。
2021年14期 No.209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7K] - 李玉颖;
在烽火台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普遍应用于古代军事战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的烽火台遗迹,辽宁省营口地区就有众多烽火台遗迹,绝大部分是明代遗存的军事设施。文章对比了营口地区烽火台的建筑材料、结构形制和所处时代,对明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及海防体系的探究有一定的意义。
2021年14期 No.209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2K] - 彭梦晴;
赫舍里氏,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有以地为姓、以部为氏两种说法。赫舍里氏家族广泛分布于东北各个地区,主要分布在都英额、和多穆哈连、斋谷、哈达、叶赫等地。自天命年间随希福硕色归附后金后,有清一代,赫舍里氏家族涌现许多优秀人物,他们为清朝统治的巩固与统一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2021年14期 No.209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 党哲哲;
清代陵寝主要分为三个区域:位于关外的三陵以及位于关内的东陵和西陵。关外三陵(盛京三陵)分别为埋葬努尔哈赤四世祖及其各自皇后的永陵、埋葬努尔哈赤及其皇后的福陵、埋葬皇太极及其皇后的昭陵。随着清朝典制的不断完善,在增建和改建关外三陵建筑的同时,清朝廷对关外三陵的管理逐渐制度化,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各机构中设置了专门的职官兵役,负责陵园的安全防护和日常管理。文章通过与清朝关内东陵和西陵职官额设及其他地方官职机构相比,讨论关外三陵管理机构中的职官兵役设置及其职能问题。
2021年14期 No.209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徐浩楠;
浙江是瓷器的故乡,龙泉窑是浙江最为著名的瓷窑之一。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衰落于明清,生产瓷器长达1600年。其中,元代龙泉窑瓷器风格独特,近年逐渐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元代龙泉青瓷在釉色上主要继承了元代中后期流行的翠青釉,釉色不如早期清亮,显得较为浑浊。在器型上,早期继承了南宋时期比较典型的有双鱼洗、折腰盘、碗等,以日用器居多。到了中后期,时代特征显著,为了迎合蒙古人的审美,仿古大件器物增多。器型以敦厚、古朴为主流。较之南宋典型器物,线条粗犷,独具特色。
2021年14期 No.20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9K]
- 刘鑫;刘佳旭;刘铸绵;
通过对焦作市博物馆馆藏嘉禾屯村林场窖藏铜器青铜文物的矫形修复,针对不同青铜文物的变形特点选择针对性的修复矫形方法,并对此次的矫形修复工作谈几点体会,希望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数据的收集,在经验修复的基础上提高矫形工作的科学性。
2021年14期 No.209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0K] - 贾永强;
石棺床作为粟特人独特的葬具,备受考古及其他学科研究者的重视。收集当前有关天水石棺床论著可以看出,20多年来学界主要集中在天水石棺床的年代、图像、宗教、艺术风格等方面研究。当前学界对天水石棺床年代、宗教派别等问题已达成共识。在今后要加强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文化史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期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2021年14期 No.209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 谭琪;
清代在我国青花瓷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纹饰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清代早期青花纹饰的种类、特点、内涵及演变规律的描述分析,发现清代早期各个阶段青花瓷纹饰各有时代特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种类更加多样。通过对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纹饰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以及大众化的审美趋向。
2021年14期 No.209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3K] - 李子杰;
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丰富多样且有珍藏价值的文化遗产较多,过去的静态化保护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数字艺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把传统文物与遗址保护和数字产业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解读遗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促其形成更大的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能确保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以提升。文章结合实际,针对"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做好遗址保护工作给出几点建议。
2021年14期 No.209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 田承玉;周文栋;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文明推进中出现了许多吸引人且具有创造力的建筑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种木结构文物建筑。木结构文物建筑蕴含的经济、文化、历史价值突出,因此有必要展开木结构文物建筑火灾特点分析,确定防火办法,保护我国木结构文物建筑,传承历史文明。文章将以木结构文物建筑的火灾原因和特征作为切入点,围绕火灾理论展开影响要素研究,分析火灾蔓延的特征,最终确定减少火灾损失与影响的安全间距。
2021年14期 No.209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 王春红;
古城墙是我国瑰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显著的功能性建筑,更是城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古城墙对于城市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很多人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古城墙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很好地保护古城墙,反而对古城墙造成了破坏。因此,提高普通民众对于古城墙重要性的认识,宣传一定的文物保护知识非常有必要。文章以大同市古城墙保护为例,对古城墙的保护修缮进行了阐述,提出保护古城墙的四点措施,提升人们对于古城墙的保护意识,保留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021年14期 No.209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7K] - 李强;
修复受损文物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任务。采用三维扫描与快速成型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做到了非接触、无损害、高精度修复受损文物,应用优势明显。文章首先对三维扫描和快速成型的原理与优势进行了简要概述。随后以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一件金代白瓷瓶为例,分别从表面清洗、局部加固以及缺失处三维模型的构建、打印和黏结等方面,对该文物的三维数字化修复过程展开了详细叙述。最后从数字博物馆发展角度,对未来文物修复领域三维扫描和快速成型技术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展望。
2021年14期 No.209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 陈黎;
文旅融合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于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实现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能在丰富旅游内容的基础上充实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文章在阐述文旅融合对旅游产业影响的基础上,就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展开分析,并指出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期望能实现民俗文化与旅游的深层次融合,继而建设高品质的旅游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需要。
2021年14期 No.209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 谭银萍;
近年来,加强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促进文物数据信息化发展、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越来越成为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目标。西安市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也在逐步推进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工作。文章从西安市现有的文物数据、文物数据信息化和文物数据对外公开共享现状进行分析,从文物数据资源管理、公众服务和大数据服务等角度对未来西安市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思考和畅想。
2021年14期 No.209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 麻慧;
拉曼光谱技术在古代壁画中应用正变得日益重要,其中对壁画中所使用颜料的分析是拉曼光谱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文章测量了大同地区一些寺观壁画中常用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红色颜料有朱砂、铅丹和铁红三种,绿色颜料为氯铜矿和巴黎绿,蓝色颜料为群青、蓝铜矿、普鲁士蓝和靛蓝,黄色颜料为铅黄,白色颜料为钛白和石膏,黑色颜料为炭黑。
2021年14期 No.209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6K] - 李建荣;
嘉峪关暗壁支线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悬壁长城将嘉峪关东西往来的通道—石关峡扼守,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其修建时的军事防御作用更显得重要。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该段长城病害频发。通过对病害的成因分析,对病害进行有效的处置。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长城保存状况进行监测,通过定量分析,及时掌握科学数据,对长城的保护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确保该段长城资源的永续保存和合理利用。
2021年14期 No.209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6K]
- 张程瑜;
二叠纪大灭绝事件之后,地球上的生命迎来了重新洗牌。中国的三叠纪,基本延续了古生代以来"南海北陆"的格局,华南许多地区都被海水所覆盖,浅海密布,气候温暖,给海洋生物提供了复苏与辐射的良好环境,生命逐渐繁荣。然而随着地壳运动,海退开始,海洋生物又遭遇了灭顶之灾,在经历亿万年的岁月之后,以化石的面貌呈现在人类面前。文章以国家海洋博物馆"远古海洋"展厅的藏品视角,分别介绍安徽巢湖龙动物群、南漳—远安动物群、盘县—罗平动物群、兴义—富源动物群、关岭动物群等闻名世界的发现,重现当时中国三叠纪海洋的繁荣景象。
2021年14期 No.209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1K] - 刘洁菲;王宇;
中国国家博物馆(下文简称"国博")文创起步较晚,传统的开发模式使得其产品声量不足。在IP授权模式大热发展的全球形势下,国博积极参与变革,"文创中国"授权开发平台被催生,并逐步走上正轨。文章聚焦该平台下国博与品牌商的合作现状,对其合作模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呈现出双方合作之后的价值创造、传达与撷取的全过程,并归纳其合作的成效,以期对博物馆的IP授权模式提供借鉴经验。
2021年14期 No.209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 敬佳航;赵依凡;
摄影术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以来,在知识分子及社团等的推动下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推广普及摄影术,摄影展览应运而生。中国早期摄影展览的发展演变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大致同步,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探索期(1919年前)、兴盛期(1919—1937年)及转型期(1937—1949年)。中国早期影展从最初零星、稚嫩到后期逐渐成熟,从抗战前关注艺术摄影到抗战时期关注写实摄影,滞后性和延时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但同时中国早期摄影展览在努力与国际化、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鲜明的展览体系。
2021年14期 No.209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 王琦;
近五年来,我国互联网运用日益广泛,涉及领域丰富。互联网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还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场馆资源优势,策划设计并组织实施线上科普活动,为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而服务。
2021年14期 No.209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 贺春辉;
中国文字博物馆自2009年11月16日开馆至今已走过十多年历程,共接待中外游客1200余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十多年来共举办临时展览百余场,其鲜明的展览主题,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也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十多年的临时展览值得我们回顾、总结和思考,也为以后的临时展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1年14期 No.209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 许娟;
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来袭,教育逐渐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职能,博物馆儿童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儿童作为参观博物馆的特殊观众,由于本身的认知差异特点,博物馆须采取相关针对性活动,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转换成有趣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充足的知识体验。文章以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特色学程"教育活动为例,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以后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2021年14期 No.209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 路咏艳;
文章简单分析了基于情景再现的博物馆展览特征,说明了情景再现在当前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应用原则。在此基础上,以辽宁省葫芦岛市博物馆的展览工作为例,以图片及视频等历史资料、短视频、情景剧、虚拟现实及现实增强技术为切入点,阐述了当前博物馆展览中情景再现模式的具体应用,并对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为其他博物馆展览工作提供参考。
2021年14期 No.209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 普秀敏;
博物馆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单纯地对文物进行收藏、保护,到之后的展示参观,直至今日博物馆以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来教育公众,以新的姿态步入社会教育行业,成为社会文化发展重要的助推器。作为民族地方的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多年来探索的问题。文章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为例,浅显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社会教育实施。
2021年14期 No.209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 李佳佳;
文物档案对文物的保存、管理以及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但是在基层博物馆中,由于种种原因,从文物最初的发掘整理到后续的研究利用,其文物档案工作就存在着诸多不足,使得后续工作难以开展。通过探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便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
2021年14期 No.209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 韦君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数字化信息科技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化信息科技,已经全面作用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博物馆是人类精神文明财富的宝库,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数字化平台是时代的发展需要,也代表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2021年14期 No.209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 邸刚;原芳芳;韩真冲;
新时期的博物馆建设工作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色。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储存库"以及"文化内涵展示牌",往往呈现出地区特色和文化特色。对于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要素而言,主要从博物馆的陈列展品以及相关展品的文字解说等配文内容入手,主要是要求博物馆的陈列展品和展品配文可以彰显时代特色以及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文章也将立足于博物馆的陈列展品配置方案以及文化艺术创作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021年14期 No.209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 郑凡;
近几年,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协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改变,如互动式的传播模式,发展博物馆营销,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使公众参与博物馆的运行管理等。社交媒体在辅助博物馆发挥功能时,既有其潜力空间,也有资源投入增多、不利于文物保护、娱乐化倾向等方面的局限。
2021年14期 No.209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 焦梦然;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引起众多领域关注与重视,并设立相应的文物保护单位,目的是多角度、全方位地保证历史文物的完整性,突出历史文物的各项价值。其中,长治观音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大量的明代彩塑,如圆塑、壁塑、悬塑等,需结合此单位的保护工作实况,保证保护措施及保护工作内容的完整性,无论是对自然因素的处理,还是对人为因素的管控等,都能有相应的保护方案与措施,为历史文物储存与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2021年14期 No.209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 王珊;
博物馆集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既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又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博旅游正作为一种时下潮流革新着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文章以南京城墙为例,探寻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
2021年14期 No.209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9K] - 钟志诚;
涉侨类博物馆是以"侨"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一般以华侨博物馆、华侨人物纪念馆的方式体现出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陈嘉庚纪念馆、华侨博物院等。涉侨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对当前华侨华人文化的建设和人文交流产生着重要影响,是有效促进华侨华人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结合位于福建厦门的华侨博物院,针对涉侨类博物馆在当前华侨华人文化建设、人文交流方面的主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细化的分析,希望能充分发挥涉侨类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为华侨华人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等提供良好的支持。
2021年14期 No.209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 姚春梅;
博物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是人类收藏过去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博物馆展柜的实物展览已不再是传播信息的唯一途径,新媒体以其广泛性、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颠覆了传统的宣传思维,已经成为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
2021年14期 No.209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柳恒;李伟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强大的功能几乎覆盖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管理层面。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地标,不仅具有观赏和游览的价值,更对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普及、传承和弘扬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所具备的共享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必将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在新时代,对于博物馆的管理也有了新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博物馆管理有效结合。文章以加快藏品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分析和探究如何更合理、高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藏品管理中来,以达到新时代对藏品管理的新要求。
2021年14期 No.209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 张立南;刘婧宇;
革命纪念馆文旅产业会计监督是对运行开放管理工作、财务会计核算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景区文旅产业经营与免开场馆运行开放的偏差和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问题,确保文化与旅游结合下的革命纪念馆健康有序且高效地运行。文旅融合后加强对革命纪念馆的会计监督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对场馆免费开放,建立规范的景区运行工作秩序,也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14期 No.209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