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与鉴赏

访问量:104483

文物赏鉴

  • 横州杨彭村遗存清代碑刻考释

    陆彩红;

    杨彭村在横州城西北13千米处,清代为杨彭团所在地,东面、北面崇山峻岭,西面濒米埠江,南面临郁江,地势险要,靠山近水造就了杨彭“鱼米之乡”的美名,而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清末横州境内的一个重要据点。遗存于杨彭小学内的3通清代碑刻,反映了清代不同时期横州的地方社会状况。

    2022年20期 No.23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 太平缸浮雕纹饰鉴析

    田路阳;

    太平缸又称“门海”,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生活器皿,兼具消防、装饰美化等多种功能,石质太平缸上常凿刻有大量浮雕图饰,囊括了神话传说、民俗生活、吉祥纹饰、戏剧人物、花鸟鱼虫等多种题材。这些浮雕图饰不仅造型生动、雕饰精美,同时也兼具风水与社会教化的功能。

    2022年20期 No.239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2K]
  • 山东五莲丹土古城探析

    程红;郭公仕;葛海洋;

    文章以山东五莲丹土遗址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遗址从发现到调查、勘探、发掘的全过程,以及丹土古城的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认为丹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的出现,表明聚落等级已经形成,社会分化迅速发展;城址的不断扩大、防御设施的出现与加强、象征军权或祭祀权的大型玉器的出土等,证明了丹土古城已经具备了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要素。

    2022年20期 No.239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9K]

文物保护

  • 基于“水泉梁模式”的墓葬壁画“复原性保护”方法概述

    石美风;任建光;

    墓葬壁画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基础上,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朔州水泉梁北朝墓葬壁画的保护为例创建的“复原性保护”理念,开创了一种墓葬壁画保护的新模式,即“水泉梁模式”。该方式利用沙坑模型,制作了一种基于蜂窝铝芯材料的“异形支撑体”,通过复原支撑体而实现墓葬结构的复原,实现了揭取的壁画块的“复原性保护”。该保护方法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与“完整性”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墓葬壁画的真实呈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22年20期 No.239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4K]
  • 纸浆手工滴补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以《汉书注校补》的修复为例

    孙玉东;

    古籍修复以传统手工修复为主,历史悠久,其安全系数高,对所有古籍的修复都适用,但在修复过程中也会有诸多问题。纸浆手工滴补修复的发明是为了解决一些手工修复中存在的弊端,文章以清代线装《汉书注校补》的修复为例,对纸浆手工滴补技术在古籍修复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及对比传统手工修复的优势进行论述。

    2022年20期 No.239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 汤王庙戏台残损成因分析及残损修缮研究

    张艳;

    翼城县汤王庙戏台作为元杂剧在晋南兴起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从自身结构、自然环境、施工与人为因素等方面对汤王庙戏台的残损成因进行分析,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修缮原则,从整体环境、木构件、屋面、墙体和地面等方面提出修缮建议,希望为古建筑修缮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022年20期 No.239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 革命文物的界定、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为例

    黄芳芳;

    福建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遗留下来的革命文物众多。革命文物作为重要的历史实证物品,是我国革命历史的记录与传承,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意义重大。文章首先阐述了革命文物的界定范围,其次分析了革命文物与历史文物的不同之处,最后以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就如何保护和传承革命文物提出几点具体措施。

    2022年20期 No.239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博物馆学

  • 博物馆导览的叙事与文化传递——以南汉二陵博物馆常设展语音导览翻译为例

    李雨珈;

    博物馆讲解导览能带领观众走近文物、感知历史,进而真正实现博物馆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随着参观群体的日益增加和多样化,导览服务也需要完善其讲解说明,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以求在信息传达顺畅的同时增加观众对文化韵味的体悟。文章以南汉二陵博物馆的英文讲解说明为例,借鉴口译“释意”思路,从场景叙事和文化传递两方面提升讲解质量、讲好中国故事。

    2022年20期 No.239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 中小型博物馆的策展困境与对策——“以人为本”策展理念的再思考与实践

    钟隽迪;

    “人性化”和“科技化”是解锁当代博物馆发展的两个关键词,由此“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应运而生,应探索人与物、观众与展览之间的双向赋能、多重关系建构。在以新兴科技为依托的策展趋势下,中小型博物馆必须突破现实掣肘带来的策展困境,另辟蹊径,从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再思考与实践中寻找对策与出路。

    2022年20期 No.239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4K]
  • “大思政”格局下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浅析——以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为例

    程润秀;

    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文物博物事业单位人才培养,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构建文博人才全身心投入、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覆盖的“大思政”格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文物博物专业人才队伍。

    2022年20期 No.239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 浅析互联时代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以厦门市博物馆为例

    徐冬权;

    互联时代通过信息数字化带领我们跨越浩瀚时间,利用科技手段连接过去与现在,勾绘出另一番未来蓝图。构建完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既符合当前数字中国的建设需求,又对博物馆的未来规划意义非凡。文章首先阐述数字化建设对博物馆的意义,而后引申出对厦门市博物馆当前数字化建设的探讨,最后通过分析现阶段厦门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部分成果,提出一些具有普世性价值的改善意见与建议,以供数字化建设后续提升发展。

    2022年20期 No.239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1K]
  • 考古与博物馆教育研学模块“古城非遗”探析

    金燕;田倩;

    随着教学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尤为重视,研学成为辅助教育的重要事项,其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性教育,引入多层次、丰富的教育理念,成为当今中小学生实践性、探索性、集体性的社会活动。考古与博物馆教育研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对近期开展的教育研学活动中效果较好的“古城非遗”研学模块进行探析,旨在新的教育理念与形式下,更好地开发与培养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为陕西传播中华文明、承继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实质性贡献。

    2022年20期 No.239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 跨境实体展览国际合作新模式探讨——以苏州博物馆西馆“罗马:城市与帝国”展为例

    杨莹;沈琳;

    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的“罗马:城市与帝国”展是跨境实体展览的典型案例。文章将通过分析该展览的合作方式及过程,探讨跨境实体展览国际合作所遭遇的挑战及新合作模式的路径共建方式。

    2022年20期 No.239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0K]
  • 浅谈博物馆展览配套活动的对外合作——以“光阴物语:泉州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展为例

    陈颖艳;

    近年来,教育成为博物馆的重要职能,这也对博物馆的宣传社教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观众希望有更多样的形式,以获得更优质的博物馆体验。2022年5月18日,“光阴物语:泉州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展在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幕,针对展览该馆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尝试不同领域的力量在博物馆里交流合作,并与媒体、学校、文化空间、音乐团队等合作,开展展览宣传及配套活动。文章以此展为例,浅谈博物馆展览配套活动的对外合作。

    2022年20期 No.239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 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为例

    黄杰;

    革命纪念馆是纪念近现代革命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和杰出历史人物的纪念性博物馆,在弘扬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汇聚中国力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和社会对革命纪念馆提出了更高期待与要求。革命纪念馆要主动回应时代与社会关切,在人才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宣传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推进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2年20期 No.239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 浅谈博物馆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以南通博物苑为例

    周燕;

    行之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是拉近公众与博物馆距离的一种方式。在博物馆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博物馆应围绕最能反映自身特色、相关展览主题或者观众感兴趣的角度去策划活动,让原本不会“说话”的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也应该考虑各方资源,充分整合利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职能。

    2022年20期 No.239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区域性博物馆陈列展览探讨

    毛伟;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在地域文化视野下,区域性博物馆要注重地域历史沿革、文物藏品、人物事迹、山川风物、民风民俗等发掘和研究,精准探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创造性地打造凸显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精品展览,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作者针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本原则以及地域文化和区域性博物馆陈列展览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做优地域文化视野下区域性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有效措施,希望有助于区域性博物馆自身效用的充分发挥。

    2022年20期 No.239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 基于体育旅游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社教活动初探——以“江南园林与太极拳”活动为例

    田萌;王懿静;

    体育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新业态,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对博物馆从业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作者所在的南京市博物总馆为例,其下属机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以馆园结合为特色的博物馆,馆址瞻园为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明清古典园林,它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无锡的寄畅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同时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为契机,如何在瞻园这样一座古典园林内开展太极拳社教活动是本篇文章所探讨的问题。

    2022年20期 No.239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9K]
  • 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研究

    吴迪;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革命历史纪念馆已经成为宣传和推广传统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空间,其展陈叙事、体验功能和宣传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革命历史纪念馆具备加强集体记忆、激起身份认同感、弥合历史断裂感等作用。其通过对古今历史的展示,不但成了构建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地,给大众提供了重新塑造记忆的空间,同时也成为加强大众认同红色文化的主要途径。现阶段革命历史纪念馆弘扬红色文化期间依旧存在推广途径单一、受众年纪不均、弘扬内容老旧等不足。对此,文章主要对革命历史纪念馆传播红色文化的途径与必要性进行具体的探索。

    2022年20期 No.239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短视频智慧服务策略探究

    龚依诺;

    现如今,短视频能够为我国人民群众带来更优质的视听体验,而且可以为我国人民群众提供实时互动平台,消除了以往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各类博物馆可以利用短视频这一优势载体,为所有到访的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智慧服务,同时对原有的服务内容进行优化,解决以往博物馆在服务层面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将文旅融合作为背景,探索博物馆运用短视频构建智慧服务的相关策略。

    2022年20期 No.23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博物馆的发展机遇与困境

    张炅晨;宋珂欣;王雯;周浦昱;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博物馆承担着振兴乡村文化的重任,此类博物馆收藏并展示了所在村落历史文化与民俗特色,促进了村民之间、村民与乡村之间精神纽带的形成。目前国内建成的乡村博物馆受所在村落发展政策的影响,可分为社区型与地标型两大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各地兴建起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参观观众人数较以前有所增长,展品类型丰富,教育活动多样。但其存在村民归属感低、相关制度不健全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健全相关制度,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打造自身特色。

    2022年20期 No.239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 试论县级博物馆的定位与发展——以太仓市博物馆为例

    朱巍;

    县级博物馆是我国国有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本地区文化底蕴的培育、塑造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关键性作用。太仓市博物馆作为江苏省内较早创办的县(市)级博物馆之一,立足于宣传展示本地域传统文化,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并助力于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文章对上述定位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构想。

    2022年20期 No.239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 新形势下行业博物馆的红色担当——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为例

    张晶晶;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珍视革命历史,除此之外,也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文博行业各单位在红色文物的征集、收藏、保护、利用等方面应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作用。红色文物是否等同于革命文物?红色教育是否仅为革命博物馆的使命?文章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四史教育”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尝试讨论红色文物的定义和范畴,讨论其与革命文物的异同点,并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红色收藏、展览、科普活动等为例,分析行业博物馆在红色教育中可发挥的作用,以期对红色资源收藏和利用工作有所启发。

    2022年20期 No.239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2K]

学术研究

  • 材料检测技术在青铜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江旭东;魏蓓;李贝;李冰洁;李洋;潘春旭;

    青铜文物的鉴定通常分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两类。科技鉴定主要利用常见的材料检测技术对青铜器进行检测来鉴定真伪。文章综合利用体视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光谱仪(p-XRF)和拉曼光谱仪(Raman)等现代材料检测技术,结合具体实例,从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锈蚀物和表面工艺微痕三个方面对青铜器的科技鉴定进行详细论述。

    2022年20期 No.239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8K]
  • 西藏日喀则扎西吉彩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调查研究

    杨焱;

    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拥有独特的藏地风格,工艺精湛,与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连接。作为民族传统手工业,日喀则扎西吉彩金属锻制工艺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其的实地调研,发现其历史背景、原料、制作工艺、纹饰题材都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章以民族学和科技史为视角对日喀则扎西吉彩金银铜器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信息,指出该工艺目前面临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对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起到传承保护作用,也为了解西藏地方金属锻制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2022年20期 No.239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 湖南新化杨氏宗祠壁画制作工艺研究

    刘元喆;周伟强;何静;郑嘉伟;赵皓辰;

    杨氏宗祠是古老的家族祠堂建筑,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对研究南方宗祠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现存壁画主要分布在正门外立面厢房的防火山墙、正门及左右侧门周边灰作部分。经过前期调查、分析检测,可以得知杨氏宗祠壁画存在裂隙、空鼓、颜料层脱落、粉化、划痕、生物损害、水渍、泥渍等多种病害。通过对杨氏宗祠壁画病害的调查和分析,以期能够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2022年20期 No.239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2K]
  • 沿营造学社之足迹重走新乡关帝庙山门

    李聪;许辰;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之际,作者按当年营造学社考察河南古建筑的足迹,寻觅这些古建筑的现状情况以及历年来它们的变化。文章以新乡关帝庙作为第一个记录,将1936年及其以后关帝庙的演变情况一一分述介绍。此次撰写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以史为本、查漏补缺、寻找历史轨迹,以求完整,让我们从历史沿革的看点上来关注关帝庙的发展。

    2022年20期 No.239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5K]
  •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与数字化应用保护研究

    郑晓娜;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生产力和社会各发展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精美的汉代画像石就是汉代发展成果的生动体现。汉代画像石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石头,而是一种被汉代社会劳动人民赋予了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文章从汉代画像石的历史艺术鉴赏角度出发,对汉代画像石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进行阐释,并结合当前数字化应用保护的发展趋势,对汉代画像石的数字化建设进行了探索,希望对汉代画像石今后的研究和保护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2年20期 No.239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1K]
  • 河南早期砖塔分布特点研究

    付力;

    文章通过采集河南地区现存宋代及以前的砖塔地理信息数据,并按照时代与形制整理分类,将位置信息导入GIS地理信息系统,得到河南早期砖塔的时代和形制分布数据,根据研究砖塔的分布特点,探索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022年20期 No.239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8K]
  • 永祚寺双塔变形监测方法及数据分析

    温少杰;

    永祚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永祚寺管理单位转变保护观念,践行预防性保护理念,对永祚寺双塔进行了变形监测。文章主要对变形监测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和对一段时间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2022年20期 No.239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 书名长同金石寿 翰墨永留天地间——书法名家刘庚三其人其事

    王新利;

    刘庚三先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于中原书坛的书法名家。他初学颜真卿,后习华世奎,将二者融会贯通,创立了凝重舒放、骨力开张、苍劲挺拔的“颜变体”。刘庚三不仅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与书法教育家。他为书界树立了楷模,也为书坛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022年20期 No.239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 文物的文化价值探究——以临猗博物馆藏品为例

    陈静;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蕴含较高的文化价值。文章以临猗博物馆藏品为例,从历史文化价值、观众文化体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文化与科研、宗教信仰形象化五方面分析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希望对县级博物馆发展与文物藏品保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2年20期 No.239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 新气象 新征程——云冈石窟官方网站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张佳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站成为文博领域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承担着服务人民、弘扬优秀文化的使命。云冈石窟官方网站的改版升级,使网站的建设逐渐走向科学化、风格化、美观化,网站各项性能也不断升级、优化。文章通过对云冈石窟官方网站建设的回顾,对其建设背景、建设构思、设计理念、内容架构以及后期运营管理等情况进行总结与思考,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网站建设提供参考。

    2022年20期 No.239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0K]
  • 试论闽南传统红砖建筑营造技艺在当前社会环境的保护实践与应用

    潘志坚;

    闽南红砖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里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于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营造技艺也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及自然灾害等原因,闽南红砖建筑的数量日趋减少,建筑工匠及非遗传承人没有施展才艺的舞台,营造技术也濒临失传,现状堪忧。文章以厦门市翔安区传统红砖建筑为例,尝试从建筑本体保护、非遗技艺传承、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入手,开展闽南红砖建筑保护,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参与保护工作。

    2022年20期 No.239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0K]

文化遗产

  • 利津古城文化发展调查

    王瑞;

    利津古城是黄河三角洲的一处重要的历史名城,是山东第一座被解放的县城,也是一座红色革命之城。多年来,社会各界多关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利津古城渐渐不为人所知。本文基于对古城历史的调查,以朴素的视角,提出利津古城文旅开发的意见建议,以创新为驱动力,深入挖掘历史元素,再现繁华的利津古城。

    2022年20期 No.239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0K]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简析

    雷思颖;

    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孕育了无数中国传统文化,有些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淡出了视线,也有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文章挖掘研究了上海的传统文化—顾绣,分析讨论了顾绣产生的历史必然和偶然,顾绣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以及顾绣的衰败、传承和发展,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讨论引起更多人关注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鼓励大家努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

    2022年20期 No.239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 武陵山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视角

    杨方能;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既离不开物质上的发展,又少不了文化上的引领。在保护方式上从增强“生命力”对武陵山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为基础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是促进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武陵山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2年20期 No.239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 名人书信档案的深度挖掘——以朱自清致浦江清书信档案为例

    邱俊平;

    一通书信就是一个有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完整档案,是集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于一身的直接史料。文章以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的朱自清写给浦江清的两通书信为例,透过史料表象,挖掘文化内涵,再现历史记忆,赓续文化血脉,以达到鉴往知来的目的。

    2022年20期 No.239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6K]
  • 探究山东牟平祠堂现状及当代文化价值

    王春燕;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起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在时代的大潮中被不断地冲刷、淘洗。如何科学、辩证地认识祠堂文化,挖掘其当代价值,运用到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就成了一个时代课题。文章就以山东牟平祠堂现状入手,以北头都氏祠堂和养马岛张氏祠堂为例,来分析祠堂及当代文化价值。

    2022年20期 No.239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 石嘴山市黄河文化遗产调查及价值实证

    马博;

    2020年石嘴山市组织开展了全市黄河文化遗产调查。文章首先叙述了此次调查的意义、方式、过程和成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及黄河文化遗产价值实证,进而科学、全面、准确评估黄河文化遗产价值,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奠定基础。

    2022年20期 No.239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3K]
  •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规划策略研究

    侯雪鹤;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我国启动了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建设项目。其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策略研究有助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与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长城文化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表现出文化遗产的共性特点,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线性文化遗产属于历史文化的重要纽带,是人类活动、非物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表现出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了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有效继承和发扬,保证其保护效果,要重视发掘长城文化价值、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突出长城文化的吸引力、以点带面不断向外辐射,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规划的有效结合。

    2022年20期 No.239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3K]

  • 甘肃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出土较多有机质文物 已采取应急保护

    <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0月11日发布2022年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发掘项目进展情况和主要发现。目前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有机质文物及标本,现场采取了一些应急保护措施,如对文物及标本进行保湿、避光、加固等处理。将出土的人骨、部分动物骨骼、木质标本进行加固提取,后期将开展进一步清理、保护和样本检测工作。

    2022年20期 No.239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 山西天翅湾遗址史前房址实证黄河东岸4000年前聚落形态

    <正>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0月13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峰坪镇天翅湾村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史前遗址,实证了黄河东岸4000年前聚落形态和文化面貌。天翅湾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峰坪镇天翅湾村西北,地处黄河东岸的坡地上,面积5万平方米。为配合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黄河1号公路老牛湾至寺沟段的建设,2020年3月至7月,

    2022年20期 No.239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 文物鑒定与鑒賞 2023年征订

    <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中国知网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文物鉴定与鉴赏》(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8697,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4-1312/K)杂志创刊于2010年,由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2014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杂志创刊伊始即面向国内外文博系统和收藏界公开发行,10多年来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2022年20期 No.239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朱自清致浦江清书信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邱俊平;

    <正>~~

    2022年20期 No.239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