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雨珈;
博物馆讲解导览能带领观众走近文物、感知历史,进而真正实现博物馆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随着参观群体的日益增加和多样化,导览服务也需要完善其讲解说明,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以求在信息传达顺畅的同时增加观众对文化韵味的体悟。文章以南汉二陵博物馆的英文讲解说明为例,借鉴口译“释意”思路,从场景叙事和文化传递两方面提升讲解质量、讲好中国故事。
2022年20期 No.239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 钟隽迪;
“人性化”和“科技化”是解锁当代博物馆发展的两个关键词,由此“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应运而生,应探索人与物、观众与展览之间的双向赋能、多重关系建构。在以新兴科技为依托的策展趋势下,中小型博物馆必须突破现实掣肘带来的策展困境,另辟蹊径,从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再思考与实践中寻找对策与出路。
2022年20期 No.239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4K] - 程润秀;
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文物博物事业单位人才培养,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构建文博人才全身心投入、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覆盖的“大思政”格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文物博物专业人才队伍。
2022年20期 No.239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 徐冬权;
互联时代通过信息数字化带领我们跨越浩瀚时间,利用科技手段连接过去与现在,勾绘出另一番未来蓝图。构建完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既符合当前数字中国的建设需求,又对博物馆的未来规划意义非凡。文章首先阐述数字化建设对博物馆的意义,而后引申出对厦门市博物馆当前数字化建设的探讨,最后通过分析现阶段厦门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部分成果,提出一些具有普世性价值的改善意见与建议,以供数字化建设后续提升发展。
2022年20期 No.239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1K] - 金燕;田倩;
随着教学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尤为重视,研学成为辅助教育的重要事项,其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性教育,引入多层次、丰富的教育理念,成为当今中小学生实践性、探索性、集体性的社会活动。考古与博物馆教育研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对近期开展的教育研学活动中效果较好的“古城非遗”研学模块进行探析,旨在新的教育理念与形式下,更好地开发与培养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为陕西传播中华文明、承继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实质性贡献。
2022年20期 No.239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 杨莹;沈琳;
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的“罗马:城市与帝国”展是跨境实体展览的典型案例。文章将通过分析该展览的合作方式及过程,探讨跨境实体展览国际合作所遭遇的挑战及新合作模式的路径共建方式。
2022年20期 No.239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0K] - 陈颖艳;
近年来,教育成为博物馆的重要职能,这也对博物馆的宣传社教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观众希望有更多样的形式,以获得更优质的博物馆体验。2022年5月18日,“光阴物语:泉州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展在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幕,针对展览该馆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尝试不同领域的力量在博物馆里交流合作,并与媒体、学校、文化空间、音乐团队等合作,开展展览宣传及配套活动。文章以此展为例,浅谈博物馆展览配套活动的对外合作。
2022年20期 No.239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 黄杰;
革命纪念馆是纪念近现代革命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和杰出历史人物的纪念性博物馆,在弘扬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汇聚中国力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和社会对革命纪念馆提出了更高期待与要求。革命纪念馆要主动回应时代与社会关切,在人才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宣传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推进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2年20期 No.239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 周燕;
行之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是拉近公众与博物馆距离的一种方式。在博物馆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博物馆应围绕最能反映自身特色、相关展览主题或者观众感兴趣的角度去策划活动,让原本不会“说话”的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也应该考虑各方资源,充分整合利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职能。
2022年20期 No.239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毛伟;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在地域文化视野下,区域性博物馆要注重地域历史沿革、文物藏品、人物事迹、山川风物、民风民俗等发掘和研究,精准探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创造性地打造凸显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精品展览,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作者针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本原则以及地域文化和区域性博物馆陈列展览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做优地域文化视野下区域性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有效措施,希望有助于区域性博物馆自身效用的充分发挥。
2022年20期 No.239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 田萌;王懿静;
体育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新业态,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对博物馆从业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作者所在的南京市博物总馆为例,其下属机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以馆园结合为特色的博物馆,馆址瞻园为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明清古典园林,它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无锡的寄畅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同时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为契机,如何在瞻园这样一座古典园林内开展太极拳社教活动是本篇文章所探讨的问题。
2022年20期 No.239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9K] - 吴迪;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革命历史纪念馆已经成为宣传和推广传统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空间,其展陈叙事、体验功能和宣传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革命历史纪念馆具备加强集体记忆、激起身份认同感、弥合历史断裂感等作用。其通过对古今历史的展示,不但成了构建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地,给大众提供了重新塑造记忆的空间,同时也成为加强大众认同红色文化的主要途径。现阶段革命历史纪念馆弘扬红色文化期间依旧存在推广途径单一、受众年纪不均、弘扬内容老旧等不足。对此,文章主要对革命历史纪念馆传播红色文化的途径与必要性进行具体的探索。
2022年20期 No.239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 龚依诺;
现如今,短视频能够为我国人民群众带来更优质的视听体验,而且可以为我国人民群众提供实时互动平台,消除了以往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各类博物馆可以利用短视频这一优势载体,为所有到访的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智慧服务,同时对原有的服务内容进行优化,解决以往博物馆在服务层面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将文旅融合作为背景,探索博物馆运用短视频构建智慧服务的相关策略。
2022年20期 No.23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 张炅晨;宋珂欣;王雯;周浦昱;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博物馆承担着振兴乡村文化的重任,此类博物馆收藏并展示了所在村落历史文化与民俗特色,促进了村民之间、村民与乡村之间精神纽带的形成。目前国内建成的乡村博物馆受所在村落发展政策的影响,可分为社区型与地标型两大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各地兴建起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参观观众人数较以前有所增长,展品类型丰富,教育活动多样。但其存在村民归属感低、相关制度不健全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健全相关制度,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打造自身特色。
2022年20期 No.239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 朱巍;
县级博物馆是我国国有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本地区文化底蕴的培育、塑造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关键性作用。太仓市博物馆作为江苏省内较早创办的县(市)级博物馆之一,立足于宣传展示本地域传统文化,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并助力于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文章对上述定位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构想。
2022年20期 No.239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 张晶晶;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珍视革命历史,除此之外,也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文博行业各单位在红色文物的征集、收藏、保护、利用等方面应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作用。红色文物是否等同于革命文物?红色教育是否仅为革命博物馆的使命?文章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四史教育”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尝试讨论红色文物的定义和范畴,讨论其与革命文物的异同点,并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红色收藏、展览、科普活动等为例,分析行业博物馆在红色教育中可发挥的作用,以期对红色资源收藏和利用工作有所启发。
2022年20期 No.239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2K]
- 江旭东;魏蓓;李贝;李冰洁;李洋;潘春旭;
青铜文物的鉴定通常分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两类。科技鉴定主要利用常见的材料检测技术对青铜器进行检测来鉴定真伪。文章综合利用体视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光谱仪(p-XRF)和拉曼光谱仪(Raman)等现代材料检测技术,结合具体实例,从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锈蚀物和表面工艺微痕三个方面对青铜器的科技鉴定进行详细论述。
2022年20期 No.239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8K] - 杨焱;
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拥有独特的藏地风格,工艺精湛,与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连接。作为民族传统手工业,日喀则扎西吉彩金属锻制工艺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其的实地调研,发现其历史背景、原料、制作工艺、纹饰题材都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章以民族学和科技史为视角对日喀则扎西吉彩金银铜器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信息,指出该工艺目前面临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对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起到传承保护作用,也为了解西藏地方金属锻制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2022年20期 No.239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 刘元喆;周伟强;何静;郑嘉伟;赵皓辰;
杨氏宗祠是古老的家族祠堂建筑,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对研究南方宗祠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现存壁画主要分布在正门外立面厢房的防火山墙、正门及左右侧门周边灰作部分。经过前期调查、分析检测,可以得知杨氏宗祠壁画存在裂隙、空鼓、颜料层脱落、粉化、划痕、生物损害、水渍、泥渍等多种病害。通过对杨氏宗祠壁画病害的调查和分析,以期能够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2022年20期 No.239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2K] - 李聪;许辰;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之际,作者按当年营造学社考察河南古建筑的足迹,寻觅这些古建筑的现状情况以及历年来它们的变化。文章以新乡关帝庙作为第一个记录,将1936年及其以后关帝庙的演变情况一一分述介绍。此次撰写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以史为本、查漏补缺、寻找历史轨迹,以求完整,让我们从历史沿革的看点上来关注关帝庙的发展。
2022年20期 No.239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5K] - 郑晓娜;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生产力和社会各发展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精美的汉代画像石就是汉代发展成果的生动体现。汉代画像石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石头,而是一种被汉代社会劳动人民赋予了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文章从汉代画像石的历史艺术鉴赏角度出发,对汉代画像石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进行阐释,并结合当前数字化应用保护的发展趋势,对汉代画像石的数字化建设进行了探索,希望对汉代画像石今后的研究和保护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2年20期 No.239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1K] - 付力;
文章通过采集河南地区现存宋代及以前的砖塔地理信息数据,并按照时代与形制整理分类,将位置信息导入GIS地理信息系统,得到河南早期砖塔的时代和形制分布数据,根据研究砖塔的分布特点,探索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022年20期 No.239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8K] - 温少杰;
永祚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永祚寺管理单位转变保护观念,践行预防性保护理念,对永祚寺双塔进行了变形监测。文章主要对变形监测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和对一段时间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2022年20期 No.239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 王新利;
刘庚三先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于中原书坛的书法名家。他初学颜真卿,后习华世奎,将二者融会贯通,创立了凝重舒放、骨力开张、苍劲挺拔的“颜变体”。刘庚三不仅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与书法教育家。他为书界树立了楷模,也为书坛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022年20期 No.239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 陈静;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蕴含较高的文化价值。文章以临猗博物馆藏品为例,从历史文化价值、观众文化体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文化与科研、宗教信仰形象化五方面分析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希望对县级博物馆发展与文物藏品保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2年20期 No.239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 张佳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站成为文博领域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承担着服务人民、弘扬优秀文化的使命。云冈石窟官方网站的改版升级,使网站的建设逐渐走向科学化、风格化、美观化,网站各项性能也不断升级、优化。文章通过对云冈石窟官方网站建设的回顾,对其建设背景、建设构思、设计理念、内容架构以及后期运营管理等情况进行总结与思考,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网站建设提供参考。
2022年20期 No.239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0K] - 潘志坚;
闽南红砖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里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于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营造技艺也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及自然灾害等原因,闽南红砖建筑的数量日趋减少,建筑工匠及非遗传承人没有施展才艺的舞台,营造技术也濒临失传,现状堪忧。文章以厦门市翔安区传统红砖建筑为例,尝试从建筑本体保护、非遗技艺传承、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入手,开展闽南红砖建筑保护,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参与保护工作。
2022年20期 No.239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