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与鉴赏

访问量:100619

文物赏鉴

  • 凉山彝族皮甲概说

    舒兰;邓海春;

    凉山彝族彩绘髹漆皮甲,彝语称“卸夺”。《说文解字》注疏,“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金谓之铠”,故彝族皮甲应称甲。皮甲在彝族社会习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清代后期由于步枪传入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彝族家支荣耀的象征仍被传承了下来。

    2024年20期 No.28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 烟台市博物馆馆藏单色釉瓷器赏析

    孙纬陶;

    文章以四件宋、元、明、清时期的单釉色瓷器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剖析它们在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探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创新。这四件器物既体现了各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技术水平,也反映出中国陶瓷艺术在绵延发展中不断丰富与深化的历史脉络。通过系统梳理不同时期工艺的特点,可以看出中国陶瓷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革新,从而实现了延续与超越的统一。

    2024年20期 No.287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 兴平市博物馆隋唐铜镜鉴赏

    蒙桃叶;

    陕西省兴平市博物馆藏有古代铜镜150余面,种类比较齐全,时代从战国秦汉、隋唐直至明清,几乎涵盖了铜镜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些铜镜大多源于20世纪70~90年代从当地出土、民间流散征集及废品收购站拣选等。文章重点对隋唐最具代表性的12面铜镜进行简单的梳理和介绍。

    2024年20期 No.287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 辽金时期仙人鹤鹿同春及龟鹤齐寿纹铜镜赏析

    陈立荣;

    仙人鹤鹿同春以及仙人龟鹤齐寿题材的纹饰,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之一,在各时期和各质地、类别的器物上均有展现。文章以辽金时期铜镜上的此类纹饰为切入点,通过对铜镜上纹饰的解读,进而论述辽金政权在“学唐比宋”“渐染华风”的进程中,器物纹饰里承载着的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

    2024年20期 No.287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6K]

文物保护

  • 山西浮山县老君洞建筑艺术和保护利用略论

    张淑婷;

    老君洞内的混元石梁殿是唐初的一座砖石混砌的仿木构、石窑洞结构建筑,整座殿宇无寸木片瓦,全部建筑构件均由石材精雕而成,比例得当,艺术表现十分精湛。混元石梁殿拱形门洞的东、西两壁上镶嵌的“太上显化图”石刻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连环画,殿内四壁“黄录朝圣图”壁画始绘于元代,都具有重要的文物艺术价值。但现有的关于老君洞系统的研究较少,文章系统探讨了老君洞的建筑艺术和保护利用方式,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利用老君洞,也为我国古代石质建筑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20期 No.28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2K]
  • 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以邹城博物馆书画修复为例

    夏璐;

    邹城博物馆书画文物多来自孟府旧藏,受历史和技术条件等影响,部分文物出现了水渍、污渍、变色、皱褶、折痕等病害。邹城博物馆在对馆藏书画成分、病害类型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了表面清理、揭裱、托画心、方裁、全色、镶嵌、覆褙、砑装等工艺措施,切实改善了书画文物的本体面貌,同时为更好地收藏、展示文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章结合工作实际,对邹城博物馆馆藏特色书画保护修复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对书画等材质脆弱类文物保护修复进行总结概述,并进行交流分享。

    2024年20期 No.287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8K]
  • 新疆青河县强坎河墓群M2号墓地出土独木棺的整体提取

    余腾飞;张杰;

    2022年7月,新疆青河县强坎河墓群M2号墓地考古发掘出土一件形制完整的独木棺,为深入研究阿尔泰地区隋唐时期的墓葬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前期调查发现,独木棺主要存在断裂、变形、裂隙、糟朽、变色等病害,保存状况较差。为了最大程度地确保独木棺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从环境控制开始,通过信息采集、本体保护、薄荷醇加固与聚氨酯泡沫提取等一系列的保护处理,完成了独木棺的整体提取。这一保护工作为新疆地区类似文物的整体提取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2024年20期 No.287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6K]
  • 芜湖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研究

    汪天友;

    文物建筑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今天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底蕴,显示着她的渊源和风采。文章尝试从文物建筑物理空间、使用功能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延续”出发,剖析芜湖文物建筑的资源禀赋与特色、保存利用现状与困境,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和建议。

    2024年20期 No.287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无人机倾斜摄影在文化遗产土遗址保护中的技术应用研究

    王生科;张斌;张翔;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已在世界文化遗产土遗址保护与监测中被广泛应用,为遗址的监测、评估和修复提供了更为直观、精确的数据支持。文章以实际工作案例说明该技术在土遗址长城赋存环境监测与病害测量中所发挥的作用。

    2024年20期 No.287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 浅谈铁力木文物的虫害问题及其防治建议

    梁桉健;赵晶;

    关于铁力木,在历史文献中多有木质坚硬而不受虫害的记载和描述。文章总结铁力木不受虫害的历史文献记载,再从馆藏铁力木文物保存、养护等实际工作出发,探讨铁力木文物遭受的虫害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2024年20期 No.287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 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分析及运用实践

    曹宾义;

    随着时空的变迁,由于陶器脆弱的结构特点,大部分陶器已被损毁,目前所看到的陶器大多有残缺。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工作,它要求博物馆要不断规范修复流程,科学准确地完成对陶器的保护修复。文章通过探讨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相关内容去分析陶器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

    2024年20期 No.287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 古建筑修缮工程应用不落架不揭瓦修缮方式的要点分析

    谢穗子;

    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侵蚀,所以需要做好保护和修缮工作。在修缮方式中,不落架不揭瓦修缮方式以其对古建筑原貌的最小干预和最大程度保留的特点,逐渐成为古建筑修缮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深入探讨了不落架不揭瓦修缮方式在古建筑修缮工程中的应用要点,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南。

    2024年20期 No.287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 剥制动物标本的虫害防治及其预防方法

    张丽;

    剥制动物标本作为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不仅具有收藏、展示和研究的价值,还在科研、教学和美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其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以及存放环境的特点,剥制动物标本易受虫害侵扰,严重影响其馆藏价值。文章通过作者多年标本养护经验及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从虫害原因、症状、类型、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自然博物馆工作者提供防治虫害、提升标本养护水准的参考依据。

    2024年20期 No.287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浅论预防性保护在基层博物馆的实践——以城固县博物馆为例

    张丽;

    现如今,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和基本原则。文章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入手,以城固县博物馆为例,系统呈现了预防性保护在该馆的实践情况,展现了预防性保护在提升博物馆文物保存条件、预防潜在损害方面的作用。文章通过实证研究为预防性保护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为推动我国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24年20期 No.287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8K]
  • 福建政和县古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探究

    叶少锋;

    渡口是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政和县拥有丰富的古渡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见证了该地区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古渡口见证过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意盎然,也承载了无数行旅者的离别与重逢。文章主要探究政和古渡口的内涵与风情。

    2024年20期 No.287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 平和土楼资源调查及下一步保护利用策略

    陈涵;

    土楼是我国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其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位于福建省南部的漳州平和土楼系统性的资源调查,分析土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价值,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以期为促进平和土楼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024年20期 No.28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博物馆学

  • 从1.0迈向4.0,博物馆文创发展之路

    王思睿;王翔宇;

    博物馆内的藏品承载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各个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也取得了明显的提高。通过阅读文献及书籍,对国内博物馆的文创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剖析文创产品的发展历程,展望博物馆文创产业的未来发展,期待博物馆文创事业将更加辉煌。

    2024年20期 No.287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0K]
  • 专题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路径分析——以大足石刻博物馆为例

    刘金萍;

    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正悄无声息地改变博物馆发展形态,国内诸多博物馆开始探索数字化建设,专题博物馆虽是我国博物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数字化建设进程中存在数字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专题博物馆的特征、数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大足石刻博物馆解决策略,以期为专题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借鉴。

    2024年20期 No.287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 展览同质化问题的解决设想——从山西年俗观中国年的深邃与温情

    张子宁;

    在数字化展览日益盛行的今天,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不少博物馆开始把展览内容移至线上。尽管线上展览提供了观看的便利性,但它仍然不能替代实地参观所能带来的直观感受和深沉的情感共鸣。当前观众对于博物馆的诉求已不再是单一的文化知识获取,而是追求更为深刻的文化实景体验。因此,为观众打造线上无法比拟的场景再现和真实触感,不仅是为了回应观众的期待,更是彰显博物馆在数字化浪潮中的独特价值。

    2024年20期 No.287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 博物馆陈列展示常见问题与创新优化

    陈旭强;

    文章总结了当前文物陈列展览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技术应用不足和缺乏展览互动性等,强调了重新设计展览的重要性,提倡陈列需加强故事性和叙事性,推荐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展览策略,以及应用可持续发展原则。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创新技术如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并探索了提升观众互动性和参与度的提升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比较,文章揭示了创新展示在提升观众体验方面的效果,并提出了针对未来展览设计的建议。研究表明,创新的展示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为博物馆展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4年20期 No.287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铜陵地区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对策

    郑丽丽;

    文章主要立足于铜陵地区2023年度备案的6家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以及实地考察结果,对铜陵地区博物馆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铜陵地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些对策,希望能为铜陵地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2024年20期 No.287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增强现实交互技术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

    刘竹颖;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现实(AR)凭借其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等特点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AR技术引入博物馆尤其是历史类博物馆,可以极大丰富展示手段,拓展信息量,增强观众互动参与度,提升观众沉浸式体验,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与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梳理AR技术发展及其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AR交互技术在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教育讲解、观众体验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并对其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以期为历史博物馆引入AR交互技术提供参考。

    2024年20期 No.287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 乡村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探究——以山东滕州为例

    韩建军;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乡村博物馆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正快速崛起并蓬勃发展。山东省乡村博物馆的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滕州市作为山东省南部重要的全国百强县,文物资源特别丰富,尤其是其乡村博物馆的发展值得关注,累计已建成乡村博物馆百余处。文章首先重点梳理了国内学术界及官方层面关于乡村博物馆的定义阐述;其次,全面介绍了滕州市乡村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乡村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国内乡村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024年20期 No.287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 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思南县民族特色村寨传承保护为例

    付玉霞;

    思南县位于我国黔东南地区,有着多民族聚居的历史传统,现存民族村寨120余个,近年来,思南县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带动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文章从民族博物馆的角度对思南县特色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收藏、研究、保护、展示四个方面说明民族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其次对思南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问题和民族博物馆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中的作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说明;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民族博物馆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中的效用发挥。

    2024年20期 No.287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 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概况及未来探索

    李阳;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量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支持文化发展,作为文化传播重地的博物馆聚焦新的发展思路,开启了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征程。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连接民众与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承担了弘扬传统文化、提供文化价值、提升民族自信的重任,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文创产品的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但与此同时,随着民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传统文创产品的开发、制作、宣传、营销等方式也要作出顺应时代的改变。文章从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浅谈文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变,并对文创产业如何长期、有效地发展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2024年20期 No.287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 博物馆与艺术类中职院校馆校合作研究: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

    张志坚;

    近年来,“博物馆热”“研学热”成为网络热点词汇,各博物馆围绕馆校合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文章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从艺术类中职院校专业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角度,分析了国内博物馆与艺术类中职院校的合作现状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双方合作契合点、合作模式,并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着重提出职业类艺术学校在馆校合作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期深化馆校合作、艺术类中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实习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年20期 No.287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学术研究

  • 甲骨文金文中“亚”字研究综述

    孔姝尹;

    “亚”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出现频率非常之高,各家学者对此也均做出过相关研究,探讨“亚”字字形的来源与内涵、“亚”字字义如何及其演变过程,甚至通过研究“亚”字来探析史前与原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文章陈述和总结此前各学者的相关研究与论述,以期为日后可进行相关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024年20期 No.287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 西汉海昏侯墓:社会价值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戴沂君;

    文章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分析CNKI数据库中583篇海昏侯墓近十年学术文献的研究演进路径和趋势量化梳理。研究发现:海昏侯墓在汉代历史与文化遗产领域的独特地位;研究主流方向汉代文化、艺术创新与应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演进,未来文化遗产研究及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将为推动文博产业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提供有力支持。

    2024年20期 No.287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3K]
  • 广东钱局与“七三反版”银元的试铸

    徐彦哲;

    清光绪十二年(1886),为缓解铜钱短缺的“钱荒”与抵制外国银元,张之洞于广东在未经朝廷批准的情况下,开办广东钱局,随后自行试铸中国第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流通机制币“七三反版”银元。呈样户部后,因币制存在问题、设计不符合传统观念等原因,“七三反版”银元及其后继者“七二反版”银元迅速破产,完全退出流通领域。“七三反版”银元是张之洞主政广东期间,为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铜钱短缺问题,以及外国银元抢占中国市场的一次勇敢尝试,首开中国自行铸造机制货币先河。并且,在随后几十年中成功实现了驱逐外国银元的目标,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地方自行铸造货币,也为晚清民国时期币制混乱埋下隐患,加剧了地方分离与政局混乱。

    2024年20期 No.287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 文庙礼制建筑形制探析——以山西万荣万泉文庙为例

    裴莹;

    文庙作为一种礼制性建筑,既是儒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文庙的建筑布局、形制都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思想,是考证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和文庙礼制建筑历史变迁的珍贵实物资料。文章以万泉文庙为例,探析文庙礼制建筑的形制及价值意义。

    2024年20期 No.287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晋国与韩国诸侯墓葬形制比较研究

    桑登飞;宋佳芮;王晶晶;

    通过对晋、韩两国的墓地制度、墓葬布局、墓葬形制和棺椁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墓地制度上两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晋国实行的是集中公墓制,而韩国实行的是独立陵园制。墓地布局上晋国晋侯公墓多集中城外东北部,少数分布于城外西南部;韩国王陵分布于城外西南部和北部。墓地形制上晋国晋侯墓葬多为“甲”字形和“中”字形,到晚期墓葬墓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墓上筑有封土;韩国王陵多为“舟”字形,少数为“甲”字形和“中”字形。棺椁制度上晋侯墓葬多为一椁一棺、一椁二棺和二椁一棺,韩王陵棺椁制度上多为双棺双椁。这些异同揭示了晋、韩两国礼制文化上具有传承关系,墓葬制度上尤为明显。韩国墓葬制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陵园布局形态以及营建规制,并在此基础上汉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墓葬制度。

    2024年20期 No.287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 浅谈文史馆文史资料资源建设与利用——以福州市政协文史馆为例

    苏昭华;

    福州市政协文史馆在文献资源和工作基础上,承担着征集购买、分类编目、存储查询、编辑出版、研究开发、交流展示等功能,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文章对福州市政协文史馆的文史资料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详细介绍了当前福州市政协文史馆主要收集的文史资料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福州市政协文史馆的功能及作用。为了明确福州市政协文史馆的研究主题和方向,努力从书籍收藏、文史资料征编、馆藏文献展示等方面进行拓展,以实现学术研讨、高质量建言等层面的更高目标。

    2024年20期 No.287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 释“艸”

    郭德海;徐杰;杨自起;郑彦姣;

    整理“艸”古文字字形资料,隶鹤壁庞村古墓葬出土铜甗铭文“■”为“艸”,疏徵《说文》等辞书“艸”形、音、义的流变,辨析“艸”“草”“屮”的系联,释甗铭“艸”字喻义“新生、向上、活力无限”。

    2024年20期 No.287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5K]
  • 福文化视角下永宁铺境文化的研究与创意表达

    郑凤丁;赖地养;

    福文化寄托了我国古代社会民众对“福”的祈愿。石狮永宁铺境文化与福文化紧密相关,民众会在神诞日或其他特定时间进行奉祀民俗活动,表现出闽南地区人民的共同信仰。文章在深入考察调研福文化及永宁铺境文化的基础上,以石狮永宁铺境文化要素作为创意设计的素材,提取铺境文化内的福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创新,赋予永宁铺境文化新的活力,进而提高人们保护传统文化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

    2024年20期 No.287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 跨越千年的艺术传承与创新——西周逨鼎与宋代钱氏公主铜瓶的纹饰关联初探

    林姗姗;

    铜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艺术传承与创新。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到宋代的宫廷铜器,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更揭示了社会历史与文化信仰的深刻内涵。文章通过对比分析西周逨鼎与宋代钱氏公主铜瓶两件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探究它们的纹饰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的关联。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西周逨鼎与宋代钱氏公主铜瓶在纹饰艺术与文化内涵上的异同。两者虽然相隔千年,但在纹饰风格和艺术价值上却有异曲同工与呼应之处。同时,宋代青铜器也在传承中创新,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也为今天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和文化支撑。

    2024年20期 No.287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文化遗产

  •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的活化利用与文创产品开发研究

    刘琛;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和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沧桑,见证了历史的更迭,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和坚韧毅力。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进行介绍,其次分析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的活化利用意义,再次分析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的文创产品开发意义,最后提出几条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的活化利用与文创产品开发路径,以供参考。

    2024年20期 No.287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7K]
  • 天坛公园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研究

    陈娇;

    天坛公园是北京八处世界遗产之一,古建筑是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物质载体,建筑彩绘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建筑彩绘(北京建筑彩绘)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备受公众关注,但由于工艺繁复、专用名词晦涩、不易接触等因素,制约了其面向公众的传播路径。文章介绍如何利用科学传播的方式,研究打造特色科普产品,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利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贡献科普资源。

    2024年20期 No.287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2K]
  •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视域下的遗址阐释与展示——以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建设为例

    张喻星;陈亮;

    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文化内涵和价值阐释的创新展示利用方式,也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保护和管理大遗址的一种重要手段。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建设项目是以展示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的系统性标识展示项目,能够让观众以全新的视角更深层次体验汉文化,对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2024年20期 No.287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2K]
  • 新时代保定长城历史文化研究

    沈伟涛;赵贺飞;徐睿;李蹊;

    保定境内现存有战国中山长城、燕南长城和明内长城,长度为250余千米,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修筑时间2000余年,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定长城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保定长城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对全面叫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擦亮“和美保定”文旅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20期 No.287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1K]
  • 探析民居建筑之美,浅谈文物保护利用——以甘熙宅第为例

    简泽菲;

    甘熙宅第作为南京市秦淮区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建筑,是由五栋建筑组成的五进院落,为典型的南京地方明清民居建筑群。甘熙宅第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中最高规格的民居标本,成为南京老城南地区的重要文化名片。文章仔细梳理甘熙宅第的建筑特色,提出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措施。

    2024年20期 No.287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7K]
  • 马王堆香熏养生文化及现代传承

    高巍瑞;林海燕;

    文章旨在从马王堆养生文化入手,探讨马王堆香熏养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分析其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价值。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香熏文物的探究,希望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阐述其独特的养生智慧与理念,推动香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20期 No.287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 陕北革命老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李兴文;王研;马良;彭小华;王扬;

    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为依据,对陕甘宁革命老区陕西省片区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29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类型多样,以旧址、故(旧)居、纪念建筑和遗址为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战争与局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广泛,但不均匀,主要分布于延安市和榆林市。

    2024年20期 No.287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