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婷;陈大元;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承载者,承载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生产生活与历史演进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精髓,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风貌与制度文化特质。在考古工作中充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与考古发掘成果,系统性探索历史文化脉络,对深入挖掘合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基建考古是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文章以肥东胡小郢墓地的考古发掘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合肥地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提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合肥模式”。
2024年22期 No.289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 王勇;孙闯;陈晶;
厦门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近代炮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我们多方筹集经费分批次对文物进行全面修缮,笔者计划选取个别有代表性、可借鉴项目研究说明以供参考。胡里山炮台历史建筑较多,由南向北,依次由战坪区、兵营区、后山区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官厅作为炮台的指挥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历史上的多次损毁和改建,官厅现状已与原貌有较大差别。文章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资料追溯了其形象的基本变化脉络,并对清代遗存的《厦门湖里山炮台全图》及其标注尺寸进行分析研究,基本廓清了官厅的原状与基本构造。通过对现场遗存和历史图纸资料的反复比对,验证了复原推想的准确性。
2024年22期 No.289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9K] - 王惠;伍蕾;周天浩;胡轩昂;
革命旧址建筑见证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芜湖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皖江地区抗日主战场、渡江战役第一登陆地,拥有一批革命旧址建筑。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对芜湖革命旧址建筑的历史分期和区域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厘清其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继而针对其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基于其历史背景以区域为整体提出加大保护力度、创新利用模式、拓展保护范围、区域协同发展等优化策略,以提升芜湖革命旧址建筑的社会经济效益和革命文化影响力。
2024年22期 No.28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 梁明玉;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特别是数字藏品这一新兴概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数字藏品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其唯一性、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2024年22期 No.28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3K] - 张筱琳;
书画文物在长期展陈和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光照老化的威胁。光照作为主要的环境损伤因素之一,会引发书画颜料和基底材料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导致色彩蜕变、结构脆化等不可逆的劣化。为了延缓书画的光老化进程,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世代传承,亟需开展系统、深入的光照损伤机理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光害防护策略。文章聚焦于馆藏书画的光照老化问题,剖析其内在机理,综合评估光照、温湿度等多因素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为书画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024年22期 No.289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 武瑛;
纺织品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存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自然老化、环境变迁以及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代纺织品的保存状况堪忧。文章首先回顾了丝绸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丝绸制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与意义,进而探讨了传统纺织品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保存挑战,并提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新保存方法、科技与工艺结合完善保存修复、经典与创新并行传承保存智慧、文化与思想碰撞增强保存守护等传统纺织品的现在保存创新方法,旨在为传统纺织品的保存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2024年22期 No.289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 余晨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基于此,文章调查研究了宁波地区雪窦山石刻文物信息,通过宁波地区气候特征探讨雪窦山石刻病害特征及其病害成因,提出对于雪窦山石刻的未来保护方案以及其合理利用的建议,希望对宁波地区后续石质文物保护利用有所帮助。
2024年22期 No.289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3K] - 何春燕;
泉州是中国宋元时期(10~14世纪)的最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在世界海洋贸易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位于泉州湾及晋江水域的历史岸线的泉州南安市九日山祈风石刻,记载了宋元时期为进行海洋贸易往来商船举行祈风仪式等内容,成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佐证。“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的契机赋予了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的新起点。文章通过解析九日山祈风石刻的遗产价值特征,细化总体管理体系提升措施,以及基于价值特征维护需求的长效保护管理提出相关保护策略,希冀切实推进和落实九日山祈风石刻的可持续保护管理,为下一步的遗产保护途径提供参考。
2024年22期 No.289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0K] - 张梦宇;
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对文化传承弘扬意义重大。随着时代发展,革命文物在新的使命背景下,面临新的挑战。新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弘扬密不可分,对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需要提高新站位、构建新体系、探索新举措。
2024年22期 No.289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 王紫璇;
文章通过对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进行家庭观众调查,从行为和语言互动两方面分析亲子家庭观众的互动模式,同时比较家长和儿童关注的展品及其观展体验差异。家长在博物馆观展过程中扮演着教师、伙伴、助理、监管者和独立观展者五个角色,而家庭观众之间的语言交流包括提问—讲解、诠释—联想和讨论—交流三种模式。在观展过程中,家长偏爱文化象征意义显著的展品,儿童则更喜爱外观精美且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展品。家长更注重学习体验,而儿童更加注重视觉体验和互动体验。
2024年22期 No.28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 王克青;许梦颖;
博物馆展览中的英语翻译既是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开展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环节。文章以“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文本翻译为例,对文物展览翻译中的创新实践进行了反思与总结。熟悉展览大纲是做好英文翻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策展团队的实时双向沟通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加强展览翻译人员在整个展览过程的参与度是本次展览的一个创新实践;针对展览中的不同内容,翻译技巧也不尽相同,在“准确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原则指导下,翻译策略和技巧运用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贯穿办展始终的文本校对既能保证展览内容的准确无误,还可以使展览设计达到更美观的效果,提升观展者的视觉享受。
2024年22期 No.289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2K] - 孔维亮;陈建辉;
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孔子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依托,举办“六合同春—孔府过大年文物展”。展览创新策展思路,系统挖掘龙文化和年俗文化,并通过精彩纷呈的配套展览、社会教育活动、非遗技艺展示、文创产品开发等共同营造“博物馆里过大年”浓厚的节日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24年22期 No.289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 周渡;桂勇;
当今博物馆的形式与空间突破了旧有的建筑物和固定的空间模式。流动博物馆打破空间局限,用流动的形式,将博物馆文化带到公众身边,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延伸。文章总结了长沙流动博物馆近15年的实践,研究了流动博物馆流动展览、趣味课堂、手工互动、文物故事、红色宣讲、文化沙龙等活动形式,并就流动博物馆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多维合作及共建共享,如何运用新质生产要素赋能发展提出了思考。
2024年22期 No.289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 赵艳;
自2014年起,由中国文物报社、生肖文化传播联盟牵头发起,联合全国多家文博单位于每年春节期间推出生肖文物大联展。展览通过搜集全国范围内各博物馆馆藏生肖纹样文物,策划形成文物图片展,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较于有实物展品的展览,观众对待图片展多是走马观花地看过,很难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谈去深入解读,浪费了优秀的展览资源和策展团队的辛劳付出,文章以芜湖市博物馆设计策划的“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暨龙年生肖海报作品展”为例,从优化展览内容、研发社教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数字化助力展览、送巡展下基层等五个角度入手,总结图片展展陈优化的手段,以期策划出更多、更优的展览奉献给观众。
2024年22期 No.28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8K] - 缪文君;
人物类展览通过综合展示人物故事来传递时代精神和文化传承,选择什么样的叙事方式、选择什么视角去讲述,都会影响人物类展览的整体风格。策展注重“联觉”“通感”,可以扩大展览叙事趣味、激发想象力。通感与想象在策展中的应用有打开思维、拓宽空间叙事的作用,策展思路也跳脱出套路程式,空间设计更加注重人与空间的互动。文章以“又见新月—徐志摩与卞之琳联展”为例,探讨通感与想象在人物类展览策划中的实际应用与具体表现。
2024年22期 No.289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 李平英;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馆,承载着优质的文化资源,理应发挥宝贵的文化遗产所赋予的教育功能。博物馆的观众群体中,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博物馆和学校也成为教育上的最佳合作伙伴。如何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需求,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以及当地优秀的文化遗存,研究开发具有特色的馆校合作课程,将学科教育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中,文章对此类博物馆课程与学校课程协同合作的模式加以探讨,促进学生对家乡历史、人文的兴趣,鼓励学生探根寻源,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家乡文化、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少年。
2024年22期 No.289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5K] - 施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博物馆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全民族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使命,其运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工作,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以上认识,文章从新形势下博物馆发展情况与运营管理目标、定位出发,分析新形势下郑州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措施,以期能够为其他博物馆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年22期 No.289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 罗丹丹;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机构,其陈列展览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陈列展览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涉及展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呈现,还包括展览设计、展示技术、受众体验等多方面的创新与提升。然而,博物馆陈列展览仍存在展览主题不明确、缺乏互动性以及普及性不够的问题。基于此,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文章提出从故事性与叙事性、多样性与互动性以及教育性与普及性原则入手,策划高质量的博物馆展览,旨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中的核心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文化繁荣。
2024年22期 No.289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 王秋华;
回顾我国馆校合作发展历程,可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以简单参观访问、资源外借等形式为主的萌芽期(1905—1949年);以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为核心的发展阶段(1949—1978年);博物馆资源进入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变革阶段(1978—2013年);博物馆纳入学校教学体系机制创建的深入阶段(2014年至今)。为推进馆校合作更全面、更长效,未来还需在强化思想引领、唤醒全社会对博物馆教育价值的认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馆校合作保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系统化馆校合作师资培训体系等方面持续着力。
2024年22期 No.289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 吕晓璐;
博物馆属于一座城市历史文化浓缩的展示区,而讲解则是博物馆与观众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因此讲解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观众对博物馆的参观质量,如何有效加强讲解工作质量也成为当前博物馆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博物馆讲解工作价值,从博物馆讲解工作的现状入手,提出有效加强讲解工作质量的措施,以期为博物馆提高讲解工作质量和水平提供思路。
2024年22期 No.289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 张明建;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博物馆实践中的重要议题。文章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博物馆如何在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文章分析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实践,凸显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阐述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以及博物馆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策略和潜力;分析了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包括制定可持续的文物保护政策、发展绿色博物馆、推进数字化进程、加强博物馆与社会互动合作等;最后得出结论,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树立科学理念,创新实践路径,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推动合理利用,实现多方共赢。
2024年22期 No.289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 伏金兰;
随着文旅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场所,如今已经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之一。这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梳理近年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并列举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措施,旨在充分发挥博物馆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社会职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2024年22期 No.289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 张草;吴晨赫;
衣饰是册命赏赐中重要的象征名物,巿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巿最早用来遮蔽前体,后才逐渐演化为命服。巿或写作韨,熟皮制成,颜色、形制、花纹因身份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单就巿而言,不同级别、不同时间,出现的频率亦有所区别。
2024年22期 No.289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1K] - 马宁;
黄河所经各省区在地域上均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文章通过梳理宁夏黄河文化的区位优势、主要的历史文化内涵,最终归结出西夏文化可作为宁夏黄河文化标识性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对认识和研究宁夏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22期 No.289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2K] - 贾雄英;
颜色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简单反映,更是文化认同和精神表达的重要载体。对于彝族这样历史悠久的民族而言,红色、黄色和黑色不仅是生活中的常见色彩,更深植于彝族人民的信仰和哲学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火的力量,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与勇敢;黄色如同温暖的阳光,是光明与希望的标志;黑色坚如大地,象征着人民的坚韧与刚毅。这三色不仅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贯穿于人们生命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也成为彝族精神世界的核心符号。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些颜色的象征意义体现,旨在实现多样文化在现代环境中的连续性和独特性。
2024年22期 No.289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 吴凤鹤;
鄂伦春族萨满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保护观念、精神建设意识及文艺创作资源等,影响着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但受现代化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冲击,鄂伦春族萨满文化正在加速流失。文章从保护东北地区鄂伦春族萨满文化的现实意义(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文艺创作等)角度出发,在培养人才、加速转型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浅析其保护与发展策略。
2024年22期 No.289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 王硕;刘俣茜;
鄂国是商周重要诸侯国之一,但传世文献对于鄂国的记载仅寥寥数语,近年来河南南阳夏饷铺墓地的发现,让鄂国的历史展现了全新的面貌。文章针对夏饷铺鄂国墓地出土有铭青铜器进行整理,梳理南阳夏饷铺墓地鄂国历史源流,探究鄂国族姓问题及其变化原因。
2024年22期 No.289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8K] - 罗兰;
“事死如事生”这一观念,一直以来都对人们的丧葬习俗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唐朝时期,社会开放包容、经济繁荣发展,人们对丧葬事宜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贵族阶层尤甚。墓室壁画宛如献给墓主的“厚礼”,生动描绘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展示了章怀太子所热衷的娱乐活动,见微知著,从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窥见唐朝男性贵族娱乐活动的全貌。壁画借助各异的色彩、笔触和表现手法,彰显了唐朝壁画的艺术魅力。这些壁画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为我们认识唐朝贵族男性的娱乐活动,提供了一场直观的视觉盛宴。壁画所描绘的内容,展现了唐朝贵族绚丽多彩的生活,也为我们了解唐朝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文章以章怀太子墓的壁画为切入点,探讨唐朝男性贵族的娱乐活动,以期对唐朝社会文化有更深刻的领悟。
2024年22期 No.289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5K] - 卢晓娜;陈健英;吴雁云;
揭阳孔庙被誉为“岭东古建筑的明珠”,有丰富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为让地方文化滋养高校立德树人,揭阳开放大学师生到孔庙研学,基于OBE理念,创建有故事、有主题的浸润式实践教学,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把孔庙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融合起来,以期育新人、兴文化。
2024年22期 No.289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 陈之佛;阳艳华;
克孜尔石窟第38窟建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之间,是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石窟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克孜尔石窟第38窟正是这一时期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其精美的壁画和雄伟的规模,展示了当时佛教艺术的辉煌。克孜尔石窟第38窟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通过对该窟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佛教艺术的风格和特点,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克孜尔石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此同时,该窟的造型的独特之处也为我国石窟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2024年22期 No.289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0K] - 赵雨竹;彭欢;向琴;
周敦颐“开湖湘之学统”,其倡导的濂溪文化代表了湖湘文化在中古以后发展的制高点。因周敦颐“三仕郴阳”,郴州建有多所濂溪书院。濂溪书院是郴州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但其文化传播面临困境。濂溪书院文化传播应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播,梳理和挖掘历史、哲学、文物价值,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最终实现创造性转化其文化价值,为郴州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实践指导,让濂溪书院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2024年22期 No.289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 胡华基;
古籍是古代书籍的简称,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宋雕版盛行,版本二字合为一名,初始“版本”一词仅指雕版书籍,后期则形成了包含刻本、写本、石印本等在内的版本范畴。由于宋元古籍存世凤毛麟角,明代古籍相对存世量大、资料更丰富等,使明代古籍成为研究对象的频率也更高一些。因此,文章将从字体、序跋、纸张、版式、避讳、装帧形式、批校本、活字本、套印本等九个方面来探析明代古籍版本鉴定。
2024年22期 No.289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 巩兰兰;
大像山是渭河流域古丝绸之路上一处融石窟与古建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宗教活动场所。修建于古建殿宇前的几处山门,从外形来看,形式多样,建筑结构灵活。山门上的门额题字和门联,内容丰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文章通过介绍大像山殿宇的山门、山门的形成、山门的文化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大像山的几处山门。
2024年22期 No.289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 贾鹏;
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产物,不仅体现了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创作和推广的过程中,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长期突出。文章对山西博物院文创产品知识产权的多元化保护与实践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只有综合应对各种挑战,并加强相关保护措施,博物馆文创产品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创新,才能牢牢把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4年22期 No.289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1K]